在社会工作中,如何精准地识别“一老一小”群体需求,并设计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或许数字化手段的融入能带来喜人的改变。日前,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的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活动现场公布了诸多即将在北京开展的“一老一小”数字化助力项目。会中,多名政府人员、学者、社会工作者认为,融入数字化手段,可帮助“一老一小”的社会工作破除诸多限制,但仍要着力排除他们享受数字化服务时面临的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位老年大学的学员研究一条视频的剪辑技巧。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吉林省社区老年大学有针对性地增设智能手机应用、手机视频剪辑等特色课程,助力“银龄群体”与时俱进跨越“数字鸿沟”。 新华社发

多个数字化助力“一老一小”项目公布

在活动现场,南都记者注意到了多个即将在北京开展的“一老一小”助力项目。

如,老人助医项目为北京困境老人提供医药补贴,帮助其购买医保外所需的治疗、医疗器械和耗材等医疗用品。通过微信支付精准识别受助老人并及时发放,并通过公益机构和社区志愿者连接起有需求的社区老人和药店。

如,老人助餐项目在北京面向 8 个城乡结合社区助餐点开展支持性的运营陪伴,利用微信刷掌能力,协助社区助餐点开展用餐身份识别。并以助餐点为阵地,搭建老年银龄志愿服务队,服务社区的弱势群体

如,流动儿童支持项目以在北京市的流动儿童,特别是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为服务对象,依托电子爱心券面向流动儿童尤其是困境流动儿童家庭提供健康支持。

不难发现,这些助力项目中均融入了数字化手段。据了解,这有助于解决过往项目难以满足“一老一小”群体个性化需求、人力成本高、服务资源难以触达等问题。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在会中表示,社会项目如何落到实处以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应是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她认为,数字化手段提供了人、资金、服务、资源间“连接”的机会,并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援助模式。

她还认为,通过数字平台实名认证服务对象,可帮助公益社会项目更加透明,其中,服务对象的个性需求也能被更多人看到,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组织与公益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学员在手机视频剪辑课上记笔记。新华社发

社会工作者:应排除老人享受数字化服务的阻力

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多名政府人员、学者、社会工作者分享了其对数字化“一老一小”支持项目的观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隋玉杰表示,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组织牵头为患有同类疾病的老人建立互助微信群,以信息共享互动;阿兹海默老人照顾者在线上群聊中分享照顾心得、生活里短、用药信息等,都是以数字化手段应对老龄问题的典型案例,数字平台帮助他们打破了时空层面的多种限制。

北京市石景山区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艳蕊则强调,运用数字化手段的最终目的仍是创造一个老龄友好社会。排除老年人享受数字化服务的阻力,消除数字鸿沟十分重要。

在流动儿童支持方面。北京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处长孙先礼表示,政府部门应建立起流动儿童数据库,并在各部门间信息共享、比对,以掌握流动儿童群体的整体情况。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表示,流动儿童群体具有“流动”的不确定性,这为行政属地管理、信息筛查等带来了不少障碍,而数字化手段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对社会组织而言,数字化手段能够助力儿童工作的精准、专业和整合能力。也能更好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提升服务对象的参与能力,以让服务对象可以自主去表达需求,自主获得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