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DEPRESSION
了解抽动症
前不久,在某档脱口秀节目中,演员毛豆自曝童年时期患有抽动症,频繁地眨眼、转头,毛豆妈妈使出了“最简单的治疗方式”:一眨眼就给一个嘴巴。他在表演中戏称一直觉得自己的抽动症就是被妈妈打好的,并调侃自己是抽动症,妈妈则是“抽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抽动症真能被“打”好吗?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何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应对?今天,合卫小编请来了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莫大明,与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 一种 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定论,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动抽动早期最常见的是面部肌肉抽动,如眨眼、挤眉、做鬼脸、耸鼻、噘嘴、伸舌等,继而出现摇头、耸肩、扭脖子、腹肌抽动、四肢抽动甚至全身抽动等。
发声抽动表现为喉部不自主地发出异常声音,如清嗓子、咳嗽、尖叫、吐口水、吹口哨等,少数患儿会不由自主地说脏话。
抽动症患者通过自身努力可短暂地自我控制或推迟抽动发作。抽动在睡眠时消失,在情绪紧张、焦虑、激动或疲劳时加重。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
02
抽动症需要治疗吗?
抽动症总体预后良好。大多数患儿的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成年后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少数患儿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抽动症是否需要治疗,要看其对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有无明显影响。如没有明显影响,可不需用药,而是通过心理疏导、避免诱因、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来使抽动症状减轻。
如有明显影响,或者共患其他疾病,如多动症、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则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一般来说,患儿如出现以下表现,家长需要重视:
1
主观不适
抽动引起的肌肉骨骼疼痛等;
2
社交障碍
被社交孤立,遭遇欺凌等;
3
情感障碍
焦虑、抑郁、自尊心低等;
4
功能障碍
学习表现差、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睡眠障碍等。
03
家长应如何应对?
尽管毛豆在节目中调侃母亲用“打”的方式缓解了他的症状,但他也提到童年时期曾多次就医,抽动症的缓解可能更多地与自愈或专业治疗有关。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如何妥善应对孩子的抽动症呢?专家建议↓↓↓
0
1
树立正确的认知
父母需要了解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理解孩子的症状不是故意为之,要耐心帮助孩子。如果孩子症状明显,对学习、生活及社交产生影响,要及早去医院进行规范治疗。
0
2
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
父母应多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困扰,保持融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科学了解症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
3
不过度关注孩子的症状
看到孩子的抽动动作,父母不要粗暴制止孩子,不妨“忽视”孩子的症状,轻松的环境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
0
4
帮助孩子调整生活方式
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规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
据悉,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精神心理科是合肥市第五、六周期医学重点专科,第七周期重点(培育)专科。擅长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学习困难、情绪障碍、发育性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此外,医院还开设了家长课堂,针对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指导,可为广大市民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诊疗服务。
专家介绍
莫大明,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承担临床病例诊疗、科研、教学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临床经验。2023年入选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攀峰人才培养计划 ”,并被评为优秀学员。系统学习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具有丰富的心理治疗实践经验。发表论文多篇。擅长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咨询电话:0551-63616124、0551-63616125
公益心理咨询电话:0551-6366690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