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家,记者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职业,是社会公器,是无冕之王。
但就在记者节刚刚过去不久,就有两名官媒的调查记者,在国企的地盘遭遇了袭击。
14日多家媒体爆料,两名《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在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遭遇袭击。
《经济参考报》是新华社主办,在媒体界的地位,相当了得。
被打的两名记者是王文志和程子龙,其中王文志还是报道室主任,拥有20多年新闻从业经验,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还是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的得主。
本月12日,两名记者发表了篇调查报道,直指合新铁路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成本,以次充好,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不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
记者经过简单测试,发现这些这些仿冒品性能远低于设计要求,已铺好的弹性垫层“一割就开,一扯就断”。
高铁不仅是国之重器,更关乎千万乘客的人身安全。
北京交通大学的铁道工程专家指出:弹性垫层是铁路轨道结构中的关键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列车的稳定性。若使用的材料性能不合标准,将埋下安全隐患。
但就在14日,王文志和程子龙正试图跟踪调查施工现场的情况,却遭到多名工人的围攻。
手机被抢,王文志还被打伤,照片上,他的右手血迹明显。
现场一名男子更是叫嚣,就是自己扣留了记者的手机,理由是:
工地已经和工人交待,遇到没有报备的陌生车辆或者陌生人要“直接现场逮住,马上扣留下来”。
同时直言,打人的“可能是我工人”。
贵企工地有力量,打了记者还嚣张。
实际上,别说官媒了,这几年,地方记者、外籍记者在采访现场被野蛮对待的事情以及屡见不鲜。
比如今年三月,央媒记者去廊坊三河市调研爆燃事故,直接被有关人员推撞阻拦,造成直播中断。
以至于一些群众觉得,蹭热度的记者,该!记者就是搅屎棍,来搞破坏的。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曾几何时,记者是一份多么光荣的职业。
中国第一代记者邵飘萍生前曾说: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一生似乎是为新闻而生,为新闻而活的。
回想00年后纸媒的黄金时代,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焦点访谈也是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节目。
在那个光辉岁月里,涌现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以国家兴亡、人民安乐为己任:
他们报道了三鹿奶粉,挽救了千千万万的婴儿生命。报道了地沟油,洗了洗中国人的肠子。报道了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废除了劳教的恶法,报道了“表叔”,让一些干部知道了收敛……
可是几年最关乎民生的很多大事,小事,很多都是网上自媒体报出来的。
传统记者都不敢报道了。
为什么呢?怕。
怕丢饭碗,怕被打。
灯火阑珊中,历经千辛万苦,采写一篇特稿,一篇调查性报道,废寝忘食打磨好文本,到头来,却不能发表,又或是千改百改。
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卷走理想与情怀。
很多人越来越习惯于:等通报。
但通报并不是调查,通报能主动发现铁路贪墨事件吗?
越来越多的媒体习惯,几句话配上一张图片的通报,阅读量可能轻松超越百万,但这叫新闻吗,这是媒体该有的节操吗?
再上升一个高度:这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吗?
一周前的记者节,澎湃新闻的献词是这样描写的:
“当下专业记者最核心的价值,不再只是提供讯息,而是直面质疑,经受审视,为舆论场廓清迷雾,为复杂世界的运转方式提供解释,用高品质的报道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记者不是害群之马,更不是洪水猛兽。
媒体泛滥下的丰乳肥臀,无法缓解群众的焦灼。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让记者发光,让他们能好好说话,敢于真话。
记者,是一个让人敬佩,受人尊敬的职业。他们应该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
保护记者,就是保护我们这个社会,保护我们自己!
-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