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已经足够超前,然而上海一所幼儿园再次刷新了家长们的认知。上海一家幼儿园不仅开设了“理科班”,还打出了“中学竞赛预备”的招牌,从袋鼠数学到AMC预备课程,再到托福、雅思等语言考试通通安排上。魔都的教育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内卷”已从幼儿园拉到了中学水平。这场教育抢跑游戏变得越来越魔幻了。
From Letsight
微信号:letsight520
01.
幼儿园新标杆
最近,有网友发帖称,上海一所幼儿园的家委会上,园方提议“从中班开始为孩子开设理科班”,并展示了班型设置、课程安排和收费标准等信息。
网友透露,这家幼儿园会从中班开始对孩子进行选拔,入选的孩子将接受专门的理科学习,学习预备AMC(pre-AMC)课程。
另外幼儿园还在周末开设了针对所有孩子的补习班,课程种类繁多,涵盖小托福、袋鼠数学、AMC8/10/12等内容,甚至还有托福和雅思等考试准备课程。
所有周末班的学生都需通过入学测试方可参加。
事情曝光后,该幼儿园的招生咨询人员解释称,中班和大班主要教授袋鼠数学,所谓的“AMC理科班”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为AMC竞赛做准备。
咨询人员还表示,AMC、小托福、托福、雅思等课程属于周末班系列,幼儿园毕业后也可继续在其培训中心学习,该中心课程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不同阶段。
目前,AMC理科班的收费为8800元/月(全天)。对于在该幼儿园就读的学生,周末课程将享有一定折扣。
是的,大家都没有看错,这是一所幼儿园推出的课程。
众所周知,AMC是美国数学竞赛,由美国数学协会(MAA)主办,AMC是颇具含金量的数学竞赛,是很多国际教育赛道学生的必备。
但是AMC按年级参赛,不同年级难度不同,AMC8是美国初中数学竞赛,由美国数学协会(MAA)主办,面向8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年龄不能超过14.5岁。
从幼儿园就开始为数理化做准备,居然把中学难度的竞赛提前到了幼儿园阶段,这未免也太卷了!
但在家长群体中,意见也逐渐分化。一方面,不少家长拍掌叫好,他们认为数理化学习得越早,越能为以后竞赛打下基础,未来可以省点力气;
另一方面,也有家长质疑这种提前竞争的做法,担心孩子过早学习数理化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
02.
幼儿园小学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的教育应当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自然、自由的探索中获得成长。
然而,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却逐渐背离了这一初衷,纷纷向“小学化”倾斜。
这种“超前教育”现象,不仅背离了学前教育的规律,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不利影响,存在揠苗助长的风险。
在一些幼儿园的课程安排中,原本属于小学或更高阶段的识字、英语、珠算甚至编程等内容正逐渐向低龄儿童渗透.
这些内容本不应在幼儿园阶段出现,却成为了不少幼儿园争相推广的“卖点”。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部在11月1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管理,深入开展清理整顿,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不规范的办园行为。
教育部此举表明,超前教育或小学化的倾向,如幼儿园开设的“理科班”等,都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精神相违背。
学前教育应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过早引入高难度课程,不仅容易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压力,也难以实现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际上,幼儿园的“小学化”并不仅仅是园方的单方面行为,而是由家长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
正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才使得不少幼儿园把过于“超前”的课程设置当作卖点,从而吸引追求“优质教育”的家长群体。
尤其在一些私立幼儿园中,“教学质量”被打造成一种营销策略,类似国际教育的“预备班”或“理科班”成为其吸引家长的招牌。
很多家长往往有“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孩子应当快乐成长”的教育意识,但却在社会竞争和其他家长的压力下,早早将孩子送入补习或“超前教育”班,以求心安。
《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曾对全国34万家长进行调研,显示出许多家长在教育理念和实际行动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
家长们普遍认同现代教育理念,但在现实中,由于面临来自他人和社会的竞争压力,他们的行为却与理念产生了巨大偏差。
这种矛盾心理,实际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
由此可见,解决内卷的幼儿教育,除了规范幼儿园办学之外,更需要缓解集体性的焦虑,把家长从不断内卷化的赛道上解脱出来。
03.
过早数理化教育
学好数理化,从娃娃抓起。
一些家长认为,越早开始数理化学习,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就会越强。
但是专家指出,这种想法并不符合幼儿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过早的数理化教育可能对孩子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在不同时期的思维模式有着明显差异。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在学前阶段的幼儿,认知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依赖于感官和具体事物,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育成熟。
在这一阶段,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对数量、形状和空间的基本感知能力,而不是复杂的计算或逻辑推理。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数理化教育如果过早、过于抽象,可能违背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既难以理解,也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以数字为例,孩子们可以通过玩具或图形了解“多”“少”的概念,但如果要求他们去理解加法或乘法的意义,尤其是抽象公式或概念,往往会难以消化。
因此,如果将小学甚至中学的数理知识提前灌输给幼儿,很可能让他们在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机械记忆,不仅效果不佳,反而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如果幼儿阶段的教育方式过于刻板,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很容易打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游戏、艺术、自然探索等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
如果让孩子过早接触模式化的数理训练,反而可能限制他们的自由表达,导致创造力的减弱。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玩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尽早开始为学科学习做准备。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幼儿阶段,会玩远比会学习来得更重要。
幼儿阶段应当注重全方位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术能力。
孩子在这一时期需要发展的是基本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运动技能。
如果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数理化能力培养,可能会忽视其他能力的发展,导致孩子的成长不平衡。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感知世界、理解规则,并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培养基础的数感、空间感,还能学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重要能力。
比如孩子们可以通过积木游戏建立空间感和数量感;通过小组活动培养沟通和合作能力;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受科学的基本规律。
这些经历远比让他们提前学习复杂的数理化知识更符合成长规律,也更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过早的数理化教育并不一定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带来正面影响,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心理压力。
幼儿阶段的教育应当以游戏、探索和体验为主,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成长。
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家长的任务不是急于将孩子推向学科知识的“赛道”,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关爱和耐心。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童年体验、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自我认知,这将比任何“超前学习”都更有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