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海淀皂君庙,其实应该是“灶君庙”,是祭拜灶王爷的地方。但灶的繁体字是“竈”,比划太多,所以到民国时期就登记为皂君庙了。这对民间无所谓,老百姓大多不识字,也不去看政府的登记册,那官方用哪个字就随便“造”了。
而且叫“皂君”也说的过去,毕竟灶王爷是厨房里的神,一年到头儿烟熏火燎的,可不乌漆嘛黑的吗?叫皂君也没毛病。
过去到庙里祭拜灶王爷的一般就三种人。最主流的是厨子,无论是饭馆的还是跑大棚的,也包括权贵宅门的厨师。第二种就是管理厨房的,包括饭庄子和饭馆的老板,宅门儿的管家,甚至是紫禁城御膳房的太监。
之所以皂君庙是北京级别最高的,就因为这里有御膳房太监的出资。所以这里也相当于太监们的“私庙”,退休后是可以到这里养老的,坟地也在附近庙产之内。
第三种祭拜灶王爷的就是制造和贩卖厨具炊具的了,指着灶王爷养家糊口呢。至于普通百姓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里祭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的生日。一般都是摆三个小“坨子”,也就是小号的蜜供。然后给灶王爷嘴上抹点儿关东糖,让他“上天言好事”。
灶王爷在过去的说法是一家之主,做好饭之后要灶王爷先吃。我同学他奶奶就有个习惯,吃饭的时候先要端碗示意,或者是在佛龛前停一下,没佛龛也也要意思意思。意思就是让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先吃呗,这就跟基督教吃饭之前划十字似的,感谢上帝赐予食物。
之所以灶王爷的地位这么高,可能因为他是玉皇大帝的本家儿亲戚,一笔写不出两个张字来,所以大伙儿看在玉帝的面子上也得尊敬灶王爷。
据说过去北京城有四座大型灶君庙,除了海淀的这个,还有东城国子监附近的和南城虎坊桥的。最大规模的是东花市的,就是现在的回民实验小学。之所以改为小学就因为这里是回民聚集区,也是北京最大的“贵教口子行(大棚厨行)”的聚集地。
所以只要是贵教厨师们不反对,那把灶王庙改成宗教子弟的学校就顺理成章了。出资的是马连良和侯喜瑞等人,都是贵教艺人。学校的名字是“穆德小学”,穆就是默罕默德,也是穆斯林的意思。
中国姓“马、莫、穆、沐”的,很多原来都是姓“默罕默德”的,包括新疆的“买买提”,发音本来就是默罕默德。十个回民九个马,还有一个撒哈拉,撒哈拉是“沙、哈、拉”等姓氏。
对了,东花市这个皂君庙还是北京最大的兔儿爷市场,每年八月份热闹极了。不光是卖兔儿爷,也是各地手艺人的竞技场,看谁的技术最细致,很多兔儿爷堪称艺术品。
这是因为灶王爷的生日是八月初三,而兔儿爷的生日是八月十五,挨的近所以就一块儿赶庙会了。所以每年的八月份是花儿市最热闹的月份,胜过春节。西口是卖花儿的,也卖各种摆件小玉器的,还有相声棚子卤煮摊子等等,相当于小规模的天桥。
东口就以皂君庙为中心了,卖炊具厨具和锅碗瓢勺,其他的各种调料什么的也都有。然后还有特意来吃内明远的烧羊肉的,这就是贵教厨行的代表大菜。对了这内明远的原址到底在哪儿啊?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
我爸小时候经常去花儿市,一是跟东单离的近,二是那会儿大多数家庭不让孩子去天桥,太乱了。三是花儿市大多数都是坐商和固定摊位,更讲诚信。而且是民族商铺居多,这就更讲诚信了。
东花市虎背口是老北京清真口子行的最大聚集区之一,其他的是牛街、德外、朝外等地,西红门和常营就是郊区了,只有办大事儿的时候才受邀进城。
之所以清真厨行更加注重灶王爷,就是因为对盘灶的要求高,既得火旺还要省煤。穆斯林不喝酒,所以每席客人周转的更快,这对厨子来说就考验本事了。不仅出菜要快,还不能让主家浪费燃料多花钱,靠的就是功夫和经验。
我初中有个同学,他爷爷就是厨师,清真名厨。说他爷爷就是在东花市皂君庙拜的师,相当于让灶王爷当见证人。除了灶王爷,还要给门口的铁狮子行礼。老北京歇后语,皂君庙的狮子……铁对儿。意思就是一诺千金,不许反悔。
问题来了,这对儿铁狮子现在还有吗?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共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