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初秋,江苏建湖上冈镇的街头格外安静。这个看似平常的午后,朱家茶馆里坐着一位年轻人,他正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街上的行人。谁能想到,就在这个普通的下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即将上演。当枪声在乱坟岗响起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名地下党员已经牺牲。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执行枪决的伪军营长在行刑后,却低声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话。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地下斗争?为何一个伪军营长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茶馆接头计划

1944年9月15日,淮北地区地下党组织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决定派遣联络员吴少芹前往上冈镇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这个任务涉及与一位潜伏在日伪军内部的同志进行秘密接头,交换一份关于日军在淮北地区军事部署的重要情报。

组织为这次接头安排了详尽的计划。接头地点选在上冈镇东街口的朱家茶馆,这家茶馆开设已有二十余年,位于街道拐角处,既便于观察街面动静,又临近后巷,一旦发生意外便于脱身。定于9月17日下午三时进行接头。

为确保万无一失,组织制定了一套严密的接头暗号。按照规定,吴少芹需在茶馆临窗的斜角位置就座,桌上摆放两个茶盏和一把折扇。这个位置既能观察到街道上的情况,又不会引起他人注意。

对方则会身着灰色长褂,手持一份9月15日的《淮北日报》。这份报纸是专门为此次接头准备的,因为当时上冈镇能拿到如此新鲜的报纸并不常见,这也成为了识别暗号的重要依据。

接头时,对方需将报纸放在桌案左侧,确保报纸日期清晰可见。随后以"最近什么东西都涨价,就连这茶钱也涨了不少呀!"作为第一句暗语。只有在确认对方身份后,吴少芹才能回应:"这家掌柜对老客户还不错,我喝的茶都没涨价。"

为确保这次接头的安全,组织还在茶馆周边安排了三名暗哨。他们分别埋伏在对面的布庄、隔壁的粮行和街角的杂货铺内,负责观察街面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过预先约定的暗号示警。

在出发前,组织特别叮嘱吴少芹,此次接头对象身份特殊,即便见面也不得询问其真实身份。情报交接必须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接后双方立即分开,不得有任何多余的交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7日下午两点半,吴少芹提前半小时到达朱家茶馆。他按照计划在指定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茶,摆好两个茶盏和折扇。随后,他开始仔细观察每一个进出茶馆的行人,等待着那位神秘的地下党同志的到来。

二、意外的打草惊蛇

吴少芹在茶馆内等候的时间并不长。下午三点刚过,街道上突然出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这些人身着便装,但腰间微微鼓起的部位显示他们携带着武器。他们时而东张西望,时而低头窃窃私语,在茶馆外来回踱步。

这些特务是江苏省特别工作队的成员,他们接到密报,称有地下党分子将在这一带进行秘密活动。特工队派出了六名便衣特务,分三组在上冈镇东街一带进行布控。其中两人装扮成商贩,在街对面摆设了一个水果摊;另外两人伪装成顾客,已提前进入茶馆内部;最后两人则在街道上来回巡视。

就在这时,茶馆外的特务中走出一人,他从怀中掏出一份报纸,朝着茶馆走来。这个举动引起了吴少芹的警觉。那份报纸看起来确实是《淮北日报》,但持报人的衣着并非约定的灰色长褂,而是一件藏青色的对襟上衣。

特务此时已经来到茶馆门口,他装作漫不经心地扫视着茶馆内的情况。当看到角落里桌上摆放的两个茶盏和折扇时,立即向门外的同伙使了个眼色。这个细节没有逃过吴少芹的眼睛。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早已在茶馆内部埋伏的两名特务迅速起身,一个堵住了茶馆后门,另一个则悄然移动到了吴少芹身后的位置。街上巡视的特务也加快脚步,向茶馆靠拢。

吴少芹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他迅速判断出逃生的可能性。茶馆前门已被堵死,后门处有人把守,唯一的机会是从靠窗的位置跳出去。然而,还没等他采取行动,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冷喝:"不许动!"

特务动作极快,一把短枪已经抵在了吴少芹的后腰上。与此同时,其他特务也迅速包围过来。茶馆内的客人见状纷纷躲避,有的甚至直接冲出茶馆,街面上顿时混乱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片混乱中,没有人注意到街对面的布庄二楼,一个身着灰色长褂的中年人正站在窗后,手中握着一份《淮北日报》。这个人正是原定要与吴少芹接头的地下党同志。他目睹了整个过程,但此时已无能为力。

特务们迅速制服了吴少芹,用绳索将他捆绑,然后押解着他离开茶馆。街上的行人对这一幕议论纷纷,但在特务的呵斥下,很快便散去了。整个抓捕过程不到五分钟,茶馆内外重新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