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毛主席来到四川视察工作。四川各级领导为迎接主席到来,做足了准备工作。他们将四川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都仔细整理好,自信满满地等待与主席见面。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在视察过程中,毛主席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这让主席的脸色骤然变得严肃,他看着面前的四川领导说道:"作为四川的负责人,这些都不知道,这还得了啊?"

看到众人羞愧难当的表情,主席便放缓语速,耐心地为他们讲解起来。

那么,毛主席究竟问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四川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连当地领导都无法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958年春天,毛主席乘坐专列抵达成都。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和省长李大章等地方领导早已在站台恭候多时。一行人随即前往省委招待所,准备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间隙,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与四川领导干部交谈。忽然,他话锋一转,问道:"成都为什么叫成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在场的干部们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有人试图回答,说是因为成都平原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天府之国"。毛主席微微摇头,显然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另一位干部猜测可能与蜀国有关,但具体缘由却说不上来。

看到众人窘迫的样子,毛主席并未责备,反而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去给我找些关于四川历史的书来。"

很快,工作人员就带来了一摞厚厚的书籍,包括《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等地方史志。毛主席当场翻阅起来,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专注的神情让在场的人不敢打扰。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缓缓说道:"同志们,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成都这个名字,可不简单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接着解释道,成都的得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帝的记载:"舜耕历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里的"成都"是一个普通名词,意为建成城邑。

然而,到了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却将这个典故转移到了周太王身上:"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个说法虽然广为流传,但并不准确。

毛主席指出,成都这个地名的由来,更可能是源于先秦时期的蜀国。当时蜀国在这里建立都城,取"成都"之意,表示建成了都城。这个说法在《华阳国志》中有所记载。

听完毛主席的讲解,在场的干部们都感到既惭愧又钦佩。李井泉当即表示,要组织人员深入研究成都的历史,编写一份详细的报告呈交给主席。

毛主席欣然同意,并强调:"了解历史不是为了固步自封,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成都建设得更好,让它无愧于'天府之国'的美名。"

这番话让在场的干部们深受鼓舞。他们意识到,毛主席此行不仅仅是为了视察工作,更是要激发大家对家乡历史文化的重视和探索精神。

接下来的几天里,四川省委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小组,日夜兼程地查阅史料,整理资料。他们不仅翻阅了大量的地方志,还走访了当地的历史学者和文化工作者。

很快,一份题为《成都的由来》的详细报告呈现在毛主席面前。报告不仅梳理了成都得名的各种说法,还对每种说法进行了考证和分析。毛主席仔细阅读后,对四川同志们的工作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成都为什么叫成都"的问答,不仅让四川的领导干部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从那以后,四川省开始更加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为后来成都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02

在成都问题得到解答后不久,毛主席便展开了对四川的实地考察。3月21日下午,毛主席的车队驶入了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沿途群众夹道欢迎,热情洋溢。

车队抵达玉垒山脚下时,灌县县委书记陈彬和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迎了上来。毛主席下车后,没有急着登山,而是站在山脚下,仰望着巍峨的玉垒山,眺望着奔流不息的岷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建忠开始向毛主席介绍都江堰的基本情况。他刚说到"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毛主席就打断了他,问道:"都江堰为什么叫都江堰?"

这个问题再次让在场的人愣住了。张建忠作为都江堰管理处的处长,平时对外介绍时总是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却从未思考过这个名字的由来。

看到大家都沉默不语,毛主席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说:"我们边走边聊吧。"

一行人开始沿着山路缓缓向上攀登。途中,毛主席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他指着远处的岷江说:"你们看,这条江水湍急,如果不加以治理,肯定会给下游带来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3月21日,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回答毛主席询问

走到半山腰时,毛主席停了下来,转身面对众人说:"都江堰这个名字,其实蕴含了很深的历史内涵。"

他解释道,"都"字在古代有多种含义。一是指都城,二是指聚集。而"江"则是指岷江。"堰"是指拦水建筑。因此,"都江堰"这个名字,既可以理解为"聚集江水的堰",也可以理解为"为都城引水的堰"。

毛主席接着说:"但是,你们知道吗?都江堰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

这句话引起了众人的好奇。毛主席继续解释,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都江堰最初被称为"离堆"。"离"是分开的意思,"堆"是指堆积的石头。这个名字形象地描述了都江堰分江引水的功能。

"那么,'都江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呢?"毛主席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见大家又一次陷入沉默,毛主席微笑着说:"根据史料记载,'都江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日江村》一诗中写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天一色无纤尘。皓魄当空宜远望,长川似练静难分。扇舟一叶天地间,双桨鸣舷惊宿鸥。人生幽默何时见?朝夕阳关空自愁。'"

毛主席解释,这首诗中的"江",就是指都江堰。从此以后,"都江堰"这个名字逐渐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听完毛主席的讲解,在场的人都感到受益匪浅。张建忠不禁感叹道:"主席,您对都江堰的了解比我们这些天天在这里工作的人还要深入啊!"

毛主席笑着说:"这不是什么深奥的知识,只是我们平时要多留心、多思考罢了。一个地方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它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善于从中学习。"

接着,毛主席又询问了都江堰的具体运作方式、年度维修情况等问题。每当地方干部回答不上来时,他都会耐心地解释,并鼓励大家要深入研究、实地考察。

这次对都江堰的考察,不仅让毛主席亲身感受到了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伟大,也让陪同的地方干部们认识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从那以后,四川省开始更加重视对都江堰的研究和保护,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都江堰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

同时,这次考察也为后来都江堰的现代化改造奠定了基础。毛主席对都江堰的关注,激发了地方政府和水利专家们对这一古老水利工程的新思考,为都江堰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井泉陪同毛主席视察都江堰

03

在了解了都江堰的命名由来后,毛主席的目光转向了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维护问题。他突然问道:"都江堰每年都要进行岁修,你们知道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这个问题再次让在场的干部们陷入了沉默。张建忠作为都江堰管理处的处长,对岁修工作再熟悉不过,但他只知道这是一项延续已久的传统,却说不清具体的起源。

毛主席见状,不急不忙地说:"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都江堰岁修的历史吧。"

他解释道,都江堰的岁修传统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都江堰的管理和维护。每年春天,这些官员都会组织大规模的修缮工作,以确保水利系统的正常运作。

"你们知道吗?"毛主席接着说,"在唐代,都江堰的岁修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当时朝廷设立了'都水监'这个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全国的水利事务。每年都水监都会派遣官员来到都江堰,组织数千名工人进行维修。"

听到这里,张建忠忍不住插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