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有小偷!"王建国猛地推开房门。

母亲却轻轻按下他的手,将一个馒头塞进那孩子的怀里。

夏夜的风吹动玉米叶,掩盖了仓房外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十年后,一个棕色的包裹放在门前,牵动了所有人的记忆。

月光洒在老槐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1987年的夏天,河南王庄村特别闷热。白天地里的庄稼都晒蔫了,到了晚上才渐渐缓过劲来。

王建国被一阵窸窣声惊醒,他睁开眼,看见月光从窗棂里漏进来,照在泥土地面上。又是一阵轻响,这次他听清楚了,是从家里的仓房传来的。

"这个时候会是谁?"王建国悄悄起身,借着月光看了看熟睡的弟弟王小军和妹妹王小梅。

又是一声响动,他立刻警觉起来。这几天刚收了麦子,整整半仓房,这可是他下学期的学费啊。

"妈!"他轻轻推醒李秀花,"仓房有贼!"

李秀花一个激灵坐起来,她也知道那些麦子的重要性。丈夫王德明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寄不回多少钱,全靠她种地维持生计。

"你在这看着弟妹。"李秀花披上衣服就要往外走。

"我去!"王建国抄起墙角的扁担就往外冲。他今年已经十五岁了,觉得自己应该担起保护家人的责任。

仓房就在院子一角,平日里用来存放粮食和农具。此时月光下,仓房的门虚掩着,里面隐约有动静。

王建国握紧扁担,蹑手蹑脚地靠近。透过门缝,他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正在笨拙地往布袋里装麦子。

"站住!"王建国猛地推开门。

那人被吓了一跳,手一抖,麦粒洒了一地。月光照进来,王建国这才看清,竟是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男孩,穿着破旧的衣服,脸上还带着稚气。

"别......别打我......"男孩哆哆嗦嗦地往后退,直到退到墙角。

"建国,放下扁担。"李秀花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了仓房门口。

"妈,他是小偷!"王建国急了,"这可是我的学费啊!"

李秀花没有理会儿子,而是慢慢走向那个男孩。她的脚步很轻,声音也很温柔:"孩子,过来。"

男孩瑟缩着,眼睛里满是恐惧。

"别怕,"李秀花在他面前蹲下,"你多大了?"

"十......十三。"男孩声音发抖。

"和小军差不多大啊,"李秀花叹了口气,又问,"家里很困难吧?"

男孩低着头,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地上。他的肩膀开始颤抖,却死死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声。

"妈!"王建国看不下去了,"您怎么还跟他说这些?这是小偷啊!"

李秀花没说话,转身回了屋。王建国以为母亲是去叫人,没想到她很快端着两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吃点东西吧,"她把馒头塞进男孩怀里,"看你饿得脸都发青了。"

男孩愣住了,捧着馒头的手在发抖,眼泪流得更凶了。

"记住,不管多难,都不能偷东西。"李秀花轻声说,"如果实在没办法,就来找我,能帮的我一定帮。"

"妈......"王建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去吧,"李秀花推了推男孩的肩膀,"天不早了,路上小心点。要是饿了,随时可以来找我。"

男孩紧紧抱着馒头,泪水止不住地流。他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跑入夜色中。

02

"妈,您怎么能就这样放他走了?"王建国急得直跺脚。

李秀花看着儿子焦急的样子,轻声说:"建国,你还记得去年冬天的事吗?"

王建国一愣。去年冬天,父亲在工地上摔断了腿,家里顿时没了收入。那时粮食吃完了,弟弟妹妹饿得直哭。

"要不是张婶偷偷给我们送了两袋白面,还说是借的让我们别觉得难为情,我们家早就......"李秀花说着,眼圈红了。

王建国低下头。他记得那个冬天,母亲总说自己不饿,把仅有的口粮都留给他们兄妹。每天晚上,他都能听见母亲肚子饿得咕咕直叫。

"那孩子和你差不多大,"李秀花望着夜色,"能来偷东西,一定是走投无路了。你没看见他的眼神吗?那是饿怕了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李秀花就去了邻村打探。那个男孩是邻村的李志明,去年他父亲病逝,母亲带着几个弟妹改嫁了,只留下他一个人在村里。

"这孩子可怜,"村里人说,"平时就靠给人家放牛讨口饭吃,前几天那家人外出了,他就没了去处。"

李秀花听了,心里更难受了。她特意带了些粗粮去找李志明,可他已经不见了。邻村人说,好像是去镇上了。

"妈,我的学费怎么办?"晚上,王建国还是放心不下。

"傻孩子,"李秀花笑着摸摸他的头,"你放心,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你爸这辈子没读过书,在外面干活受人欺负。我不能让你们也像他一样。"

那个秋天,李秀花真的把自己唯一值钱的东西——结婚时婆婆给的金手镯当了。那是她最珍贵的嫁妆,平时舍不得戴,一直包在手帕里锁在柜子底。

王建国含着眼泪走进教室的那天,看见母亲的手腕上只剩下一道浅浅的印记。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建国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几名。弟弟王小军也跟着姐姐的脚步,成绩越来越好。妹妹王小梅更是聪明,年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李秀花依旧在地里忙活,省吃俭用供孩子们读书。左邻右舍都说她傻,好不容易攒点钱,不该全都扔在书本上。

"我们村,能读到初中的都没几个,"有人劝她,"早点让孩子们出去打工挣钱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行,"李秀花态度坚决,"我就是再苦,也要让孩子们有出息。"

村里人不理解,背地里都说她好高骛远。可李秀花不在乎,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还要去给人家缝补衣服赚零花钱。

王建国看在眼里,心里酸涩。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那年冬天,王德明回来探亲,看见孩子们的成绩单,眼睛都亮了。他给李秀花带了一条新围巾,说是在工地上攒了好久的钱买的。

李秀花接过围巾,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这些年,丈夫在外打工,虽然挣得不多,但每个月都会准时寄钱回来。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齐心协力,倒也熬过来了。

那天晚上,王建国听见父母在房里小声说话。

"秀花,苦了你了,"父亲说,"要不,我让建国去工地上跟着我干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