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戏曲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宋元明清至今,戏曲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受到大家的热捧。在江南小城长兴,戏曲氛围亦十分浓厚。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一声清亮的嗓音,“小京班”开唱了。在长兴县小浦镇小浦中心小学的练习室内,鼓乐奏鸣、京韵悠扬,三十多名学生在浙江京剧团老师的指导下,一曲《红灯记》选段被演绎得有板有眼。
铿锵有力的唱功,字正腔圆的吐字,孩子们用一字一句诉说着“小京班”悠悠二十二载走过的岁月……
“小京班”所在的小浦镇方岩村,是浙北地区有名的京剧“戏迷村”,在越剧的发源地浙江,为何一处偏僻的山村对京剧如此钟爱?故事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当时湖州织里的文艺创作者王金林到方岩村收集民间故事,借宿在村民家中。闲暇时,王金林喜欢唱京剧,那时村里文化生活极其匮乏,每当王金林唱京剧,村民都会围着听,还会跟着学,王金林就开始教村民们唱京剧,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唱京剧的队伍中,京剧就这样在方岩村流行起来。
于是长兴县第一个民间京剧团——方岩京剧团成立,和当时的嘉兴京剧团并称为“浙北京剧两枝花”。
茂林修竹,群山环抱,高大的银杏树下,京剧票友吹拉弹唱。
2002年,本着传承国粹的初衷,“小京班”在当时的方岩完小正式成立。孩子们把经典诗词和自创诗歌编成京剧唱段进行传唱,国粹文化与国学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
作为“小京班”的创始人,马卫平清楚地记得刚创办“小京班”的场景,也清楚地记得“小京班”学唱的第一个曲目是《红灯记》里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22年,一颗“红亮的心”,支撑着“小京班”走过各种困难挫折。刚创办的时候,摆在“小京班”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资金。“那时候资金不足,都是爱好戏曲的村民每人一百两百地赞助我们。”时隔20年,马卫平对那些资助过“小京班”的村民依旧心存感激。
“随着“小京班”渐渐有了名气,资金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新的问题出现——师资力量跟不上了。“幸亏有梁导的出现,他带着原第三野战军‘娃娃剧团’的38位老战友来了,一起当‘小京班’的辅导老师,这才让‘小京班’有了更好的发展。”
马卫平口中的“梁导”是梁学仁,他是部队文工团的一位离休干部。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学仁看到“小京班”的演出,自此就从未中断过对“小京班”的关注,此后一直身兼“小京班”的“高级教练”。
“从最开始我们对化妆、行头等一无所知到现在一场演出就要为将近200名小演员化妆,‘小京班’在不断成长。”陪伴“小京班”走过了22年的“小京班”班主任感慨。
22年来,“小京班”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乡村完小的兴趣小组,发展成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在全国、省市比赛中摘金夺银。
2019年,“小京班”所在的小浦镇中心小学被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列为国粹传习基地。如今“小京班”担当起了传承国粹、服务山村文化的重任。
而当初从“小京班”走出去的孩子们,还在不断成长。“没有小京班就没有现在的我。”2010年加入“小京班”的施洋,现在已经是浙江省京昆艺术中心的昆曲演员,“当时我们一群人就喜欢聚在一起唱《贵妃醉酒》,后来也是这一首《贵妃醉酒》让我们拿到了‘和平杯’的银奖。‘小京班’成就了我,我祝愿它越来越好。”
如今的“小京班”渐渐成了小浦镇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戏曲在长兴这个浙北小城唱响了半个多世纪,它们唱着长兴的巨变、唱着世世代代长兴人对曲艺的无限热忱。这份热忱,不光是“小京班”对京剧的代代传承,还有臧懋循为元曲的鞠躬尽瘁。
犹记首届臧懋循文化艺术节上,一场“明乐长兴”音乐会带给观众的震撼和感动。大鼓、小鼓、笛、箫、笙、瑟、琵琶、月琴、檀板、云锣等整套明代“魏氏乐”复原乐器首次亮相,演奏蕴含宋元遗音的明代传谱音乐,是中国首场明代“魏氏乐”乐器复原音乐会,亦是聚焦长兴籍戏曲家臧懋循为代表的明清音乐戏剧文化与美育传播。
四百多年前,长兴夹浦鼎甲桥诞生了一位我国明代杰出的戏曲理论家、出版家臧懋循。他与汤显祖同年出生,同朝为官,同处一个曲艺繁荣的时代。他们从理论和创作两个不同的角度,与众多明代艺术家一起将元曲艺术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从而使元曲这朵起源蒙元文化的艺术奇葩与唐诗、宋词比肩而毫不逊色,光艳直照古今。
臧懋循天资聪颖,三岁能诵读,七岁通晓《五经》。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臧懋循高中进士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臧懋循天资聪颖,才高隽永却远离官场倾轧,回归故里致力于元曲收集整理,编成《元曲选》一百卷图文并茂。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臧懋循修编并刻板印刷的《元曲选》成书。它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每集收十种戏曲,共收剧一百种,又名《元人百种曲》。其中元人杂剧九十四种,元明时期剧作六种,内含版画两百多幅。
长篇小说《戏梦人生——元曲大家臧懋循》作者黄梅宝说,臧懋循主张戏剧必须本色当行,注重情词稳称、关目紧凑、音律和谐。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灿烂文化有幸流传保存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功归《元曲选》。
穿透悠悠岁月,元曲声声回响,不仅触动国人的DNA,也成为通达世界、浸润人心的“白月光”。昔日文人雅集,今朝谈艺论戏。一段段戏曲声腔唱响在长兴大地,回荡在大街小巷间,古老戏曲文化跳动着青春的脉搏,续写着时代新气象。
(来源:长兴县人民政府网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