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櫰三(或写作顾槐三),字秋碧,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至咸丰三年(1853)之间,是清代乾嘉汉学后期著名的诗人、史学家。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且生性狂放,不拘小节,世人谓其“迂癖”(荒诞古怪),故有“白门奇士”之称。
顾氏先人 迁居金陵
顾櫰三的先祖为元末名士顾德辉(金粟山人)之后,于明代中叶迁居浙江,至清初家族繁衍,分为八门。由于家风纯正,族内子弟或耕或读,无一游手好闲,清代大学士蒋溥曾为顾家题写匾额“稼啬堂”。
顾櫰三的曾祖父顾问山,少时孤贫,曾徒步至京师,得到重臣唐绥祖、田文镜的赏识,以拔贡生任永城知县,后升任至归德知府。顾问山在六十岁时辞官,举家迁居到南京。他买下了位于秦淮河畔汝南湾(在东水关至九龙桥一带的秦淮曲折处)的一座大宅院(相传此处原为明代功臣俞通海府第),还在家中豢养了戏班子“金谷班”。一时门前车水马龙,堂內名流云集。这是金陵顾家最鼎盛的一段时期。
△汝南湾是通济门附近的秦淮河湾
顾櫰三的祖父顾天颜,弃文习武,技勇绝人,因舞刀(武科考试中的一项)出众,受江宁将军福增格青睐,仕至广东副运,最后死在任上。据记载,顾櫰三生有异禀,体力过人,“指爪甚有力,可以排墙”,很可能有其祖父遗传基因的影响。
顾櫰三的叔祖父顾午田,是家族里最后一位重要人物。他精善医术,创立了慈善机构普济育婴堂,在地方上颇有影响。顾午田去世后,顾家便家道中落,后来分家析居,连汝南湾的祖宅都卖给了他姓。
顾櫰三的父亲虽苦心读书,科举却屡试不中,后在顾櫰三祖母去世时悲伤过度,竟致一病不起,过早离世了。父亲去世时,顾櫰三才7个月大,尚在襁褓之中。
才华出众 怀奇不遇
顾櫰三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也是顾櫰三的启蒙老师,顾櫰三的《四书》《毛诗》皆由母亲口授。9岁以后,顾櫰三开始正式跟随老师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母亲靠帮人做针线活获取一点报酬,供顾櫰三上学。家中粮食接济不上时,要向邻里乞讨才能维持生活。母亲非常看重顾櫰三的学业,曾令他立誓“读书不成,不许展先府君墓”。顾櫰三也在艰苦环境下努力学习。
顾櫰三16岁时,跟随名师胡愚溪学诗赋。胡愚溪也是晚清名臣邓廷祯的老师,对顾櫰三十分器重,甚至将书塾以顾櫰三和另一名学生胡大猷(字三槐)的名字命名,称为“六槐书屋”。
顾櫰三本就天资聪慧,又加上勤奋好学,果然不孚众望,少年时就以擅诗赋而远近闻名,可在一天之内写成三、四篇长幅骈俪文,洋洋达数千言,文辞华美工整。至于八股文章,顾櫰三更是不在话下,一天能写七、八篇。顾櫰三还曾问学于著名学者姚鼐、钱大昕,为中年之后转向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顾櫰三虽才华出众,科举之途却并不顺利,科名止于秀才,补岁贡。为寻求出路,顾櫰三离开南京,长期游历于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却一直没有碰上如曾祖父当年一般的机遇。
顾櫰三的怀才不遇,或与其个性有很大关系。游历北京时,顾櫰三与浙江金岳秋、辽东张铁侯交好,因不入俗流,被称为“三奇友”。其时沭城名士王钦霖也在北京,他对奔走名利场者十分鄙夷,从不拜谒权贵,也不善交际,不苟言笑,不常与人寒暄,却独与顾櫰三等“三奇友”交往甚密。所谓人以类聚,顾櫰三为人秉性由此也可见一斑。
在颠沛流离之中,顾櫰三度过了几乎整个中年时期,却一无所获,最后只得从北方返回故乡南京。
筑居秦淮 著述甚丰
回到南京后,顾櫰三在秦淮河畔筑宅而居,起室名为然松阁(也作燃松阁)。此宅位于淮清桥东侧的钓鱼巷。这一带妓寮林立,是秦淮河畔有名的烟花柳巷,旧名“手帕巷”,所谓“正人君子”避之不及,顾櫰三却择此筑居,足见其狂放不羁的秉性。
为避免来此地冶游者误入,顾櫰三在自家门前题写了一副对联:“得过且过日子,半通不通秀才”,以表示此宅与别处不同。这副对联俗中显工,既写出了顾櫰三漂泊半生、窘困潦倒的遭遇,又表现出他与世无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津津乐道,一时传为趣谈。顾櫰三还曾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题,戏作七律诗一组,其《醋》诗中有句曰:“我亦醯鸡身世感,半瓶羞涩到而今”,亦与此对联有异曲同工之意趣。
顾櫰三居钓鱼巷时,恰与好友张泺(字子澜,上元县人)的住宅隔河相望。张泺也是一位才子,著有《青溪书屋诗草》,人称其诗格高古。顾櫰三和张泺虽相识较晚,却惺惺相惜,一见如故。二人交情笃深,又皆负才名,遂被合称为“白门双妙”。张泺曾应顾櫰三之邀,为《然松阁赋集》作序,称“予与君张南周北夹水而居,王后卢前同时已定”,盛赞顾櫰三文采“何止江东独步”。后张泺不幸早逝,顾櫰三作《哭张子澜》诗曰:“晚岁论交日,青溪水上楼。君才真十倍,此叙足千秋。孤愤生无赖,奇穷死亦愁。空山惊噩梦,相望涕横流。”痛惜之情,溢于纸上。友人严廷中著《药栏诗话》,顾櫰三以张泺遗稿一卷相示,嘱其“摘入《诗话》,以存其人”。
△严廷中《药栏诗话》书影
道光十一年(1831),顾櫰三与杨辅仁、王章、车持谦、周介福等一批文人订交,共结“苔岑社”诗社。他们往来唱和,切磋诗艺,对道咸之际的金陵诗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后来,苔岑社成员徐鹤孙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创作了传奇剧《秣陵秋》,剧中人物多有真实原型,其中古士秋一角的原型即为顾櫰三。
△南图所藏抄本《秣陵秋》传奇书影
顾櫰三少年时以诗赋闻名,中年之后又转向经史考订之学,对目录学颇有研究。他一生著述甚丰,著有《然松阁赋钞》《然松阁诗钞》《然松阁存稿》,辑有《风俗演义佚文》《补辑风俗演义佚文》《通俗文》并撰《补音》,补撰的《补后汉书艺文志》《补五代史艺文志》是其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古代文献目录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松阁存稿》书影
△《补后汉书艺文志》书影
△《补五代史艺文志》书影
顾櫰三晚年为避战乱,被迫再度离开南京,辗转徙至淮安,寄食于当地一鲍姓人家,以授课为生。此时他仍笔耕不辍,但因身心交瘁,最后客死在清河的海神庙中。所遗书稿大多在其生前未及刊行,后在乱世中大量散失,甚至被他人剽窃、篡名。好友鲁一同哀其一生遭遇,写诗感叹道:
一代伤心客,
江南顾虎头。
才名堪敌国,
诗骨不封侯。
顾櫰三去世十多年后,其弟子龚坦来到淮清桥边的钓鱼巷,找寻老师旧宅遗迹,却发现此处已成废墟,只好满怀怅惘地写下一首诗《钓鱼巷访顾秋碧师宅》:
茫茫烟水易黄昏,
只有青溪渡尚存。
立雪当年何处所,
蓬蒿满径不知门。
△钓鱼巷今已为一片居民楼
秦淮地方文史丛刊《秦淮夜谈》第30辑已出版。《秦淮夜谈》始刊于1986年,至今已出版30辑。本辑收录了本人撰写的《白门奇士顾櫰三》等五篇文章和整理的一部民国文献《三十年来之岁时伏腊》,大部分都在本公众号推送过,此次出版前做了一些修改。
活动预告:11月17日(本周日)下午在广州路先锋书店有一场薛冰老师《彼此的抵达》新书分享会,欢迎参加!
重要提醒:
由于平台推送规则改变,请关注本公众号的新老朋友一定要将公众号“设为星标”,才能确保及时收到推送。
同时,希望各位阅读后点在看、转发分享到朋友圈,长期没有互动的,可能会被系统管理设为不推送分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