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绘画史上,明末画家陈洪绶(1598-1652)极其独特。造型古怪,常常变形,尤其人物画,有如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漫画或表情包,在一众古代画家中非常好辨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观音罗汉图》(局部),164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杨升庵簪花图》(局部),1637

不过和他独特的画风相比,陈洪绶本人的古怪之处更甚,实打实的画如其人。

古怪之一,他并不是画不好美女,早期作品已有足够的能力把人物画得尽善尽美。当他还是孩童之时,已有画林前辈宣称,假以时日,此人就连吴道子、赵孟頫也须甘拜下风,更不用说当世的画家。既有如此坦途在前,他为什么却在中年一改画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月下捣衣图》(局部),1621年

古怪之二,如此不循常规的造型表达,在礼教极端的明朝却能大受欢迎,画名甚至远播海外。

清代文人毛奇龄所著的《陈老莲别传》中说:“朝鲜,兀良哈(蒙古东部)、日本、撒马尔罕(新疆以西乌兹别克之城市)、乌斯藏(西藏中部)购莲画,重其值,海内传模为生者数千家……”

大意即陈洪绶的画远销海外,颇受欢迎,当时国内有很多人通过模仿他的画来谋生。而这和我们印象中特立独行者生前困苦死后封神的操作很不一样啊?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看陈洪绶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宋元后画家的身份焦虑

对个人身份的焦虑,并非身处工业时代的我们专属,古人也有。在绘画上,陈洪绶最开始可以说是神童一样的存在,10岁学画于名家蓝瑛、孙杕。

蓝瑛仿古不遗余力,从黄公望而上窥晋、唐、两宋,又仿遍元代诸家,孙杕的写生花鸟则直逼五代的黄筌、北宋的赵昌。作为两位画林前辈的高徒,陈洪绶也是一位摹古的高手,但他越是仿古却越是心虚气短。

对于陈洪绶这一代画家来说,前代宋、元已经将审美推到了极致,成就太高,后世很难再沿着相同的途径发展,于是到了明朝,整个画坛只得畏首畏尾,遵循复古,讲究师承。要想出头,只有另辟蹊径,但另辟蹊径又该从何下手呢?时代给出了提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选《贵妃上马图》(局部),元代

朝代更迭下的无根之痛

和生活在明朝鼎盛时期、身处繁华苏州城、一生都在走上坡路的画家仇英不同,生在晚明的陈洪绶经历了另一个极端——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众多师友绝食殉国,自己则遁入空门。

仇英笔下那种温润恬淡的美,对陈洪绶来说,已经是追不回的前尘往事,自然也无法承载国破家亡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仇英《伎乐图》(局部),明代

无法超越前代的焦虑和朝代更迭的家国痛之下,陈洪绶的绘画逐步在构图、造型、笔墨和设色上,融入了强烈的个人生命体验,1640年以后,他发展出头大身短、削肩曲立、面型椭圆的仕女,以及同样头大身短、颊圆无颏的高士形象,被称为“高古奇骇”者,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变形主义”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杂画册之 夔龙补衮》(局部),164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局部),1650

宽容的民间文化

如此不循常规、颠覆主流的造型表达,由何以在当时就能大受欢迎呢?明代是个很复杂的时代,虽然处于极端的礼教之下,但一股叛逆的力量随着明中期西方文化的传入、市民阶层的扩大应运而生,戏剧、小说、牌九等民间文化兴盛起来。

由于小说、牌九等需要大量的版画来做成插图、纸牌、酒筹,其形成的绘画和传统的文人画很不相同。市民阶层成为了主要购买者,绘画风格和内容既不受宫廷的约束,也不必符合文人画的要求,表现上可以非常自由,因此创造了很多活泼的人物造型。

陈洪绶曾经为民间喝酒用的酒筹做了一套《水浒传》插图,其体态和神情上,都作了大幅度的夸张和变形,但颇受百姓欢迎,被工匠多次制版。可以说是活泼的民间艺术,给了陈洪绶怪诞画风极大的发挥空间,以至远销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水浒叶子》史进,木刻,16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水浒叶子》武松,木刻,163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水浒叶子》阮小七,木刻,1633

笔笔皆有来历的“怪”

陈洪绶虽以“怪”画名远播,但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怪,也不是为了怪而怪。同时代的文学家周亮工评价他,“人但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

技法上,拿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线描来说,传承至今共有十八种描法,即十八种风格,陈洪绶在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的运用上,极见传统功力,但笔法和墨法上都有一种革新的精神,是承前启后的大家,凡是画中国画的,尤其人物画,绝对绕不开陈洪绶,他既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楷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洪绶《摹古双册之罗汉》,1651

思想方面,艺术史学家巫鸿形容他终其一生进行与“古”和“今”的双向协商。在他五十四岁,即去世前一年所写的《画论》中,总结了毕生关于此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陈洪绶认为元出于宋,宋出于唐,没有作品可以离开前代的影响,而各代的发展都有其特性和优点,所以唐有韵,宋有理。同样的,各代也有缺点,如宋之板,元之野,因此要更进一步,取优补缺。“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

对古与今的琢磨和思索,是他达到大成的途径,以至无论是陈洪绶生活的时代,还是4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都惊异于第一眼看到他作品时感受到的独特,也陶醉于他每一落笔皆有来历的奇崛遒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