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康乐园格兰堂今貌。
格兰堂月台现状,旧照中的一对灯柱今已不存。 姚明基 摄
格兰堂正面全景旧照。 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供图
格兰堂正中圆窗图案是格兰堂的英文缩写“GH”。
格兰堂首层的500多块四方厚实的玻璃砖地板。
镶嵌在格兰堂内壁的双龙瓷饰。
中山大学格兰堂,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红砖建筑,承载着中山先生的遗志和数代中大人的辉煌历史。它不仅是中山大学南校园内地势最高的建筑,更是中山大学精神的象征。格兰堂见证了中山大学的沧桑变化,从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建学校,到如今成为校史馆,它始终是中山大学历史的见证者。
建筑档案
名称:格兰堂(Grant Hall)
竣工:1916年
面积:1823.89平方米
地址:康乐园东北区333号
价值:1999年被列为广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校园带来自来水的格兰先生
格兰堂(Grant Hall)坐落于中山大学南校园马岗顶南麓,校园中轴线的东侧,这座矗立于马岗顶最高位置的建筑因其顶端有一特色钟楼,又被称为大钟楼。它始建于1915年,1916年落成,建楼资金2.5万美元由美国纽约商人肯尼迪先生之妻约翰·肯尼迪夫人(Mrs. John S. Kennedy)捐助,按捐款人意愿命名为“格兰堂”,以铭记为岭南大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威廉·亨利·格兰先生(William Henry Grant)。
格兰先生是岭南学堂(后称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的前身格致书院纽约董事局书记兼司库,根据史料记载,这位出生在费城的美国人尽管一生中访华次数不多,但他对学校早年的发展贡献巨大。“首先,他曾为岭南学堂的战略发展提出了重要的决策。”中山大学档案馆前副馆长姚明基介绍道。据研究,岭南学堂创办之初,美国的长老会曾有主张将岭南学堂和广州的培英中学合并,而另一派人士的意见则主张不要合并,因为岭南学堂的宗旨是发展为一所真正的大学,两派意见曾相持不下争论过数十年。“直到格兰先生亲自来华考察后,认定两所学校的宗旨和发展走势是不同的,于是最终决定没有将岭南学堂与培英中学合并,而是分开经费支持岭南学堂,助其发展。”因此,才有了日后的岭南学校、岭南大学,乃至对后来的中山大学也有重要意义。
格兰先生任学校司库期间,掌管经费工作做得十分出色,为学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他本人在私生活方面,却选择了终身不婚,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来,且未收取任何报酬。“我觉得格兰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是令人十分敬重。”姚明基说。他还提到了格兰的一件“小事”,说是“小事”,却值得大书特书。“格兰先生在1930年底至1931年初访问广州期间,发现这里的师生日常用水都是靠学校里的五六口井,于是他筹集来巨款,携工程师前来为学校捐建自来水塔及过滤池,不但解决了当时师生需要靠水井取水的问题,更促进了师生用水的卫生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经高耸的水塔,是康乐园的地标性建构。如今水塔已不复存,过滤池则依然保留,即南校园中轴线上岭南堂前的喷水花池。
这件“小事”也被《岭南大学校报》第三卷《欢迎本校元勋格兰先生纪盛》一文记载。1931年7月6日,格兰先生写下一封重要的信件寄给身处广州岭南大学的建筑工程师阿尔德里奇(Ellwood H. Aldrich),了解水塔和过滤池的工程进度,这封书信也成为目前私人已知唯一记录格兰先生亲笔信函,寄出地址为美国纽约第五大道156号,信封背面盖有广州落地戳和广东康乐邮局日戳。如今这封珍贵的书信正在格兰堂三楼专题展“逸仙筑梦 邮传天下”展出,是中山大学百年校庆校史馆展览里一件格外有意义的展品。
南都记者查阅史料还发现,康乐邮政代办所于1946年12月1日复办,由于原康乐邮局屋舍另作他用,故曾暂借格兰堂首层一角设立邮政代办所。
康乐红楼里的一颗明珠
格兰堂的建造渊源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令其能傲立于康乐园一众近代建筑之中,要归功于它本身的设计风格及其所处位置。“格兰堂矗立于马岗顶的最高端,那是康乐园风水最好的地方,有人认为它骑在了‘龙头’上。”《红楼掠影——中山大学康乐园近代建筑景观》作者之一姚明基对南都记者说,“格兰堂里里外外都很漂亮,从1912年一直到2002年底新的行政大楼中山楼落成,它一直是学校的行政中心,是‘司令部’。”
这座坐北朝南的建筑红墙绿瓦,建成之初为中式单檐庑殿式建筑,同时兼具不少西方建筑的特色——屋顶清式龙吻正脊,垂脊尽端立七只走兽跟随仙人;脊中建有两层重檐八角攒顶式钟楼,内装机械钟一口。格兰堂本为二层建筑,20世纪60年代初,因楼顶破损、钟楼年久失修,学校进行了维修,在保持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建了一层,将原木檀屋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4年,钟楼改为单檐八角攒尖顶。
走近格兰堂,大楼正面入口处高高的台阶为“如意踏跺”,所谓踏跺,不仅仅是清朝时期对台阶的叫法,还是鉴别中国古建筑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踏跺如水银般倾泻而出,这也是中大里唯一的。”踏跺没设栏杆,15级台阶为花岗岩石条砌成,石面较粗糙,防滑又踏实。“月台正中前曾有一对称的灯柱,位于踏跺两侧,踏跺前还曾设有一座小小的日晷,可惜后来都被拆除了。”姚明基介绍道。
走上台阶,抬头可见方形双柱支撑起三个大尺度的拱券,两侧又各突出一开间,构成正立面五个大拱券。方形双柱之间留空,并各镶入一个小拱,柱上和拱间几处镂空为花格,使原来的粗线条显出几分精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圆窗的图案都是不同的。”姚明基指点南都记者观察,正中开间的门头窗图案为格兰堂英文缩写“GH”,两边的圆窗又为不同图案,三个大型拱券及紫色通花相衬的外观显得端庄典雅。楼内设计也古朴凝重,“一楼的东厢房和西厢房壁炉的壁上镶嵌了一个双龙青花瓷的青碟,进门左侧有一个别致的螺旋式铁梯,二楼的圆形玻璃花窗推开时呈两扇半圆形,看上去如同一只展开双翅的蝴蝶。”
“格兰堂最为精妙的设计是它首层的地砖,”姚明基领着记者站在地砖上细看,它采用了500多块四方厚实的玻璃砖,镶嵌在地板里,“这样的地面可透光至地下室,解决了地下室的采光难题。”而从地下室往上看,则是透光不透视,上方行人并不用担心隐私泄露。“这一设计在整座校园的近代建筑中堪称独一无二。”20世纪60年代,首层大厅的原玻璃地砖曾在改建和维修中被覆盖,2001年,美国岭南基金会出资10万美元对格兰堂进行了原貌修复,玻璃砖得以再现,格兰堂也恢复了端庄伟岸又古色古香的原貌。
聆听穿越时空的钟声
俗称“大钟楼“的格兰堂自落成之日起就与大钟休戚相关。据姚明基介绍,其实康乐园里有三口大钟,都是珍贵的文物。最为人知的是惺亭里的清代铁钟,据记载当年是由越秀山三元宫关帝庙移入康乐园的,悬挂于亭中;鲜为人知的是另一口大钟,是抗战时期学生从韶关的寺庙扛回康乐园的,如今作为文物收藏在中山大学博物馆里;还有一口实用价值最高、被使用最久的便是格兰堂的大钟,这口钟的声音,曾掌控着康乐园内师生们的上、下课时间。近日,这口隐藏了近40年的格兰堂大钟,重新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据中大校刊记载,格兰堂钟楼里最早的大钟是美国制造的机械钟,由美国高利士先生捐赠。该大钟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分是走时钟,钟楼四面的钟面都可显示时间,另一部分是鸣钟,撞击挂钟时声清韵越,后因年久失修不可使用。
1984年,为庆贺学校建校60周年,澳门知名人士梁尧琚先生出资购赠了日本精工石英韵律报时钟系统一套,用作校庆贺礼,安置于格兰堂钟楼。该石英钟设计新颖,全套系统由电脑控制,除报时外还有扩音传话等功能。最初响钟节奏为每天早上6时开始,晚上11时停止,钟楼晚上6时还会亮灯至早上6时自动灭灯,整套系统在当时的年代来说都是极为先进的。据校刊第七十七期记载,这座新钟安置时,学校也专门举行了落成仪式。大钟楼的钟声也是老一辈师友的集体回忆,“我们年轻时都是听过它报时的,”姚明基说,“钟响时整个校园都可以听到。”不过,仍是因为年久失修的问题,这套石英钟后来也出现故障不再可用。
格兰堂自落成以来,主要作为学校行政办公使用,中山大学历史上多位校长都曾在此办公,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日夜操劳。例如人们所熟知的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家许崇清校长,1931年、1940年和1951年三度执掌中山大学,不仅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学校薪火相传、人才培养立下功劳,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物质短缺等困难,以坚定的信念、正确的观念,坚持发展的思维,团结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创业,为此后学校的发展格局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另一位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先驱黄焕秋校长也曾在格兰堂办公,在学习与工作的50余年中,他把精力都奉献给所热爱的人民教育事业和中山大学,特别是领导学校新办和复办了若干文理科专业,为中山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传承,打造中大“精神殿堂”
“其实格兰堂于1916年建成后,除了是学校的行政中心之外,其二楼东面还一度辟为学校图书馆,后因不敷应用,才又于1928年迁回马丁堂。“中大校友、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洹宇对南都记者透露,岭南大学图书馆在格兰堂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1919年,图书馆开始设专职图书馆一职,聘专业人才特嘉女士(Jessie Douglas)为馆长,她上任以后,对馆务进行积极整顿,力图改善分类、编目、购订、出纳等诸种手续。1920年,中文书籍部主任陈德芸亲赴上海、北平等地劝捐得16000余册书籍,此后岭南大学藏书亦开始建立。
2001年,学校新行政大楼中山楼建成,校机关从格兰堂迁去中山楼。格兰堂一度作为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等办公场所。而近年来经过精心筹备,格兰堂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正式成为中山大学校史馆。
2024年11月9日中午12时,随着格兰堂的十二响钟声,中山大学校史馆正式拉开帷幕。经过改造的格兰堂,二至四层为校史展览区,一层为校史文献收藏、研究及办公区域。本次全新的校史展览分为“中山手创”“人民中大”“勇立潮头”“星辰大海”四个部分,展览通过丰富的文献、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系统而生动地呈现了中山大学从创校伊始到新时代奋进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学校如何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及新时代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始终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担当奉献、逐梦前行,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发展之路。
格兰堂,这一刻是中大百年发展、承上启下开创未来的载体。
统筹:宋爽 周佩文
采写:南都记者 汪雅云 实习生 叶嘉怡(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山大学微信公众号)
摄影:南都记者 周佩文(除署名外)
题签:陈永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