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合作研究报告(2023)》出版。金砖国家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转型升级加快的关键期,有着加强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诉求,在不同科技领域各具优势,有着较大合作空间。

近年来,金砖国家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在农业、海洋与极地、基础研究、技术转移等重点合作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农业领域合作不断发展

金砖国家集团扩容前,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人口已达全球42%,农业总产值占世界比重超过50%。金砖国家的农业合作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在农贸合作方面,金砖国家市场互补性强,中国、俄罗斯是金砖国家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巴西则是最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基础研究合作方面,2011年至2022年,金砖五国相互合作发表农业相关论文1264篇,其中近3年的发表量占比超过50.8%。

近几年,金砖国家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平台,建立农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在2012年、2018年、2022年分别与巴西、印度、俄罗斯多家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平台。

报告建议金砖国家应通过增强粮食供应链韧性、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基础研究、推进人员交流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海洋与极地合作前景光明

金砖五国在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成果,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中巴两国在海洋与极地领域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方面交流密切,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中俄两国则在该领域开展联合科考、联合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合作,共同召开国际会议、参与第三国或国际合作计划等,特别是在北极科考和共建科研机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印两国同为新兴海洋大国。2003年,两国政府签署了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2016年,中印海洋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2013年,中南两国开始推动双方海洋和极地战略合作。2014年,首届中南海洋科技研讨会在开普敦举行。

报告建议金砖国家通过打造一批重点和旗舰项目、深化相关领域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科技人才建设、积极拓展与新成员国合作等方式,继续深化海洋与极地科技创新合作。

基础研究合作持续深化

金砖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有较好的基础,已经开始了务实合作,但目前总体合作强度不高,仍需继续加强与深入。

联合资助方面,2016年以来,金砖国家联合资助了5批项目,每年资助项目数在20—35项左右。联合资助项目集中在各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合作的领域既包括环境治理、生物燃料等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也包括天文、物理、地球科学等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论文产出方面,2022年,金砖国家间合作发表论文7495篇,其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占比较多。分析发现,金砖五国间的论文合作以中国为中心,中印、中俄间的合作强度较高,论文数量都超过600篇,中巴、中南间的论文数量也在150—200篇左右。

报告建议金砖国家通过加强政策沟通、加大项目资助、搭建合作平台、密切人员交流、创新合作形式等方式,继续加强金砖国家间的基础研究合作。

技术转移合作再现机遇

金砖各国均基于其科技创新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历史沿革,建立了各自的技术转移工作体系。

巴西已建立近400家商业孵化器、150家科技园区和近百家企业加速器。俄罗斯则已经建立13个领域的技术开发合作平台,汇集了国家科学中心、研究型大学等机构,促进产研间的合作交流。印度国家创新委员会与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及产业和技术研究部门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产业集群和大学集群创新中心,涵盖医学、生命科学、粮食产业等多个领域。

2018年,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中国昆明成立,成为金砖国家首个技术转移官方合作机制。中心通过每年举办国际交流会议、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促进各国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和孵化器,以及技术转移专家等交流协作。2020年初,巴西、俄罗斯、南非纷纷提出筹建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别中心的设想,加深金砖各国间的相关合作。

报告认为,金砖国家集团扩容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合作机会。在此基础上,金砖国家应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技术转移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建立更密切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