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是历史的开始。而文字的演变,可以看到族群发展的轨迹。汉字,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字系统,至少在距离今天大约3300年的时候,就已经发展成熟,以黄河中下游作为发源地,再逐渐通过册封、贸易、移民等交流途径,辐射到朝鲜半岛、日本、琉球群岛、越南等等地区,形成“汉字文化圈”。不管是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汉字都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六书是什么?
汉字的造字原则有六项,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为“六书”。象形是字形直接描绘物体的形状,例如“鱼”,从字面上就能看出鱼头、鱼身、鱼尾巴;而指事,是用记号来指认要表达的事物,例如“上”、“下”,一看就知道所指的方向。至于会意,是把两个以上的字体加在一起,结合出要传达的意思,例如“森”、“林”,显然就是很多树木聚集的地方。
形声字是用至少一个代表意思的字和另一个发音接近的字组成;像是忍耐的“忍”,“心”象征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刃”则表示这个字该怎么念。而转注,是两个可以互相解释、彼此补充的字,例如考试的“考”跟老人的“老”,本来的意思都是指年高德劭的长辈。最后是假借,也就是新创造的口头用语,为了要方便书写,就借用同音的字;例如“须”原本是胡须,后来就借给“必须”这个词语使用。
六书具备的汉字系统,最早的记录是甲骨文。甲骨文虽然已有3000多年历史,但一直到1899年才被发现,这也是商朝曾经存在,确实不移的证据。甲骨文的用途,是商朝君主为了预知吉凶祸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
由于年代古远,大部分都还无法破解。除了甲骨文,商朝中后期也开始使用金文,内容大多为祭祀、册封、或契约等纪念文章,然后刻在典礼使用的青铜器上。在注重礼乐制度的周朝,这种器物大大流行,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号称“国之重宝”的西周禹青铜鼎,就是西周时候所制作。
书体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丞相李斯就以秦国使用的大篆为基础,又采纳其他各国文字的特点,整理成小篆,颁布天下,一律通行。小篆之前的文字,都是用刀刻在竹简或木板上,所以字体刚硬。而小篆的出现,正好是蒙恬改良毛笔的时候,能够流利地书写,字体也变得婉转曲折。不过,因为小篆的结构还是很复杂的。为了方便,一般的文书都喜欢使用当时刚刚流行,笔画比较简单的隶书。
隶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字体比较扁平,最后一笔还会往上挑。为了让书写更流畅,汉朝的书法家王次仲就把隶书的笔画都改成直线条,格局也更加的端正工整,这种新的文字就叫“楷书”。汉字演变到楷书之后,就此定型,一直沿用到今天。
汉字的结构严谨、造型优美,再加上使用毛笔书写,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所以,书法就变成一种艺术表现,可以跟绘画分庭抗礼。除了篆书、隶书、楷书之外,书法常见的还有行书跟草书。行书会省略某些笔画,字形圆转流动,仿佛行云流水。而草书比行书更加简化,有些字形不是内行就难以辨认,表达潇洒自如的情绪。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很多,像颜真卿、柳公权、宋徽宗等等。而王羲之更被尊为“书圣”,一幅《兰亭集序》让唐太宗爱不释手,连死了都要带到坟墓里去。
跟世界其他文字相比,汉字比较繁复庞杂。所以从19世纪开始,就有简化汉字的主张。不过,文字是历史跟文明的载体,在简化的过程中,虽然有利于使用跟学习,也难免会流失文化的特性;究竟该如何取舍得失?是汉字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完)
颜真卿《祭侄文稿》看似凌乱潦草,为何是天下第二行书?
杨过为什么吻完颜萍?因为完颜萍的眼神让杨过开了情窍
书法家与兔子毛: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流亡中也不忘书画的宋高宗
读书改变命运的刘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