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山的那边》的写作背景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诗人。
王家新,家住湖北丹江口武当山下,父母为当地中小学教师。1957年,他出生后,随父母工作的调动,曾在五六个学校生活学习过,可是,一直到上大学前,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充满好奇心的他,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路边那条清澈的小河,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群山。
1978年文革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以省文科状元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才真切地感受到世界格局之大,人生道路之宽。这时候,他联想到小时候在闭塞的山中,每日只知面对大山痴痴幻想的情况,便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写下新诗《在山的那边》。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81年第五期《长江文艺》上,后来入选初中语文。
二、《在山的那边》原文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三、《在山的那边》内容和结构赏析〔上〕
《在山的那边》是哲理诗。诗人选取山和海俩意象,全诗采用象征手法,以海象征理想、以山象征困难、以爬山象征艰苦奋斗,通过“爬山寻海”来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路是漫长而崎岖的,只有百折不挠而坚持奋斗的人,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最后的胜利。
全诗30行,分两节。第一节、11行,诗人写自己童年时一次失败的大自然“爬山寻海”之旅。
诗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山区,满眼都是山的世界,可又不甘蜗居于狭小的天地,出于好奇心,“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询问妈妈,妈妈不经意地说是“海”。
那时候,在他童年的心目中,妈妈说的“海”,就跟眼前的山就是山一样,那“海”也就是海,都是具体的概念,因此这番话,便引发出他对山和海的困惑与渴望。
于是,幼稚的他避着妈妈,私自践行了一次“爬山寻海”的探索之旅:他一个人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了,可他却大失所望,因为在山的那边,根本就没有海,“依然是山”;那边的山好像还在嘲笑他,太天真了,山前还有无数的山,哪能翻过一座山,就能见到海呢?遂“铁青着脸”,郑重地“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他感到沮丧与痛苦,“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童年的诗人,对没有实现的事物,对想像中情景的认识,往往是肤浅幼稚的,甚至是天真可笑的,因为他以为翻过山之后,迎接他的,一定是一片大海,而一旦看不见大海,却依然是连绵的群山时,他感到失望了。
所以,他在心里叽咕:“妈妈,那个海呢?”我怎么没有找到呀!于是,对自己这次自然界的“爬山寻海”实践,他私自也判定是一次完全失败的探索之旅。
四、《在山的那边》内容和结构赏析〔下〕
第二节、19行,诗人写他长大后对“爬山寻海”的认识与感悟:在人生的旅程中,理想的信念并非虚无缥缈,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就一定会实现。
诗人长大后,知识丰富了,见识广博了,对于人生也有了新的感悟。这时,“从小飘来的种子”:当年妈妈不经意中,随口说出的那个“海”字,因为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所以现在,在我的意念中忽然长大了。
现在,诗人已经认识到,那“山和海”,不应该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理想的〕信念凝成的海”呀!
在人们的“信念”中,理想就是海,困难就是山,人生的艰苦旅程,不就是心怀着希望的信念,攀爬面临的—座座山头吗?小而言之,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就是翻爬一座座的山头吗?即使是天才,也只能跳级、升得快一点,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实现理想,而读完大学的。
为了实现理想、到达海的彼岸,诗人怀着理想的信念,曾经一次又一次的拼搏爬山,又“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但是,心不甘气不馁,“当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仍没有看到大海时,尽管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却仍然满怀着希望,仿佛“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于是,诗人重新抖擞精神,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心中有理想的信念,他便坚信:“ 在山的那边,〔就〕是海!”这里,诗人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延续写童年的叙述式,来表达信念上的“爬山寻海”。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意味深沉隽永,蕴含着诗人走向成功的真切的人生感悟。接着,诗人便用肯定的判断语气描写:“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胜利的顶峰,而看到“一瞬间照亮你眼睛”的美好景象:一个光辉灿烂的“全新世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诗人在总结自己“爬山寻海”的人生感悟时,多次使用了“一次次、一座座”数量词,强调“爬山”的艰辛,突出“寻海”的不易,情真意切,感悟深沉,与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在山的那边》的写作方法
这首诗是一首励志哲理诗,具有显著的写作特点。
第一、全诗采用象征手法,选择山和海为典型意象,以山象征困难,以海象征理想,而以爬山象征艰苦奋斗,从写童年时“爬山寻海” 的大自然探索之旅,到写长大后人生道路上的“爬山寻海”历程,从具体到抽象,从浅显到深沉,揭示出一条人生感悟:在人生的旅程中,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去坚持奋斗,理想就一定会实现。
第二、这首诗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先写童年,后写成年,以童年的挫折教训为铺垫衬托,用成年的人生感悟揭示主旨,线条单纯,语意明晰,由浅入深,感悟深沉。同时,成年的追寻也使用叙述式,避免了空泛的议论,既显示出全诗逐层深入的写作特点,又完成由具体的“山海”描写,到抽象的“山海”描写的转换与深化,表现方式统一,描写生动形象,堪称佳作。陈存选2024、11、14。
参资:百度百科《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