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将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置于突出位置,致力于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使搬迁群众既能挣钱又能顾家,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景谷县碧安乡兴裕村作为糯扎渡水电站建设征地移民的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236户772人。为解决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难题,兴裕村瞄准了集镇周边搬运领域的“空白市场”,组建起一支便利、高效、有序的搬运团队。他们与集镇周边的商户签订用工协议,承包了集镇范围内的装卸货物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采收姬松茸。李冬梅摄

“装卸空心砖、肥料、大米、豆子等,只要有钱赚,什么活我们都干。”搬运队长张宏勇介绍,搬运物品的工资按重量计算,每天搬运收入大约有150元。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搬运队伍不断壮大,这支特殊的队伍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为拓宽移民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兴裕村党总支部还积极与企业老板、种植大户沟通协调,搭建起用工者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这让移民搬迁群众有机会到西瓜大棚除草采摘、到桉树地伐木施肥、砍甘蔗、摘茶等,有效缓解了用工者“有活没人干”和移民搬迁群众“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矛盾,让移民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就业,收入也随之增加。

碧安乡富安社区五组的戈云玲每天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她先到其他农户的姬松茸大棚浇完水,再回来采摘自家菌棚的菌子。“刚搬来时不知道干什么,现在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点,不仅有七八十元的务工收入,还不耽误自家的活计。”戈云玲于2018年从碧安乡文明村芒片河村民小组搬迁到板栗地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该安置点成立之初,群众“回流”“两头跑”的现象较为突出。

为彻底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不住”的问题,村党组织积极寻找出路、谋划发展,主动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他们通过申请产业扶持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提供“家门口”技能培训,让群众掌握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如今,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群众逐渐实现了稳岗就业和脱贫致富。

“仅姬松茸一项产业,就带动了5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自从引进了姬松茸产业,社区里的老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富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发笑着说。

走进碧安乡富安社区五组李昌其的家中,一盆盆小巧的兰花盆景将院子装点得郁郁葱葱。出于对兰花的热爱,自搬迁到易地搬迁安置点后,李昌其便开始琢磨培育兰花。他曾培育出单株价格高达2万元的高端兰花,从此走上了培植兰花的道路。

据介绍,李昌其通过向附近的兰花种植农户收购兰花,再经过精心培植后转手卖到更大的市场。目前,他培植的兰花已达1万多盆,兰花种植面积约5亩。随着短视频的兴起,李昌其也将产业发展的重心转向了“线上销售”。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搞直播,后来村上请了专业技术人员来搞直播带货的培训,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学完之后就开始直播带货,现在我每天都要直播到深夜一两点,每天能成交十多单生意,每年的收入有十多万元。”李昌其介绍。

据统计,2024年碧安乡共带动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00余人次,实现年人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景谷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新渠道,让更多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让搬迁群众做到“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李冬梅、李玉竹)

来源:景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