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2月2日,一声脆响响彻我国人民大会堂,安保人员赶到后才发现,在人民大会堂北部仅靠宴会厅的地方,玻璃窗上间有两个子弹孔,两块玻璃夹层间更是有着一颗黄澄澄的子弹。

彼时,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中接见客人,得知人民大会堂遭受枪击后,他面目严肃地说道,

“这是人民大会堂第一次遭遇枪击,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以公安部副部长于桑为首的调查人员,很快就破获了这一次案件。

可离奇的是,警方最后竟然没有惩处那个胆大包天的凶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案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它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扑朔迷离的案情

接到周总理指示的公安人员立刻开始了调查行动,但当他们来到现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玻璃上面面有两个弹孔,可是他们却只能看到一颗子弹,另一颗子弹竟然“不翼而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番调查,他们才发现,原来另外一颗子弹竟然被之前不明情况的保洁人员给扫走了,属实有些尴尬。

第一现场遭到破坏,这无疑给案件的侦查增加了难度,好在公安部成立的专案小组里边,都是经验丰富的警员和专家,所以他们最终还是根据玻璃上两个弹孔延长线,初步推断出了枪手的开枪位置——长安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找到了线索之后,公安部的同志们立刻就进行了排查,而排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

一是排查行人,针对的是枪手在长安街上行走的时候开枪的情况;

二是排查车辆,针对的是枪手在路过的车辆中开枪的可能性。

经过一番详细调查后,公安部的同志们很快就排除了第一种情况,因为据长安街上的住户及菜贩们表示,当日并没有听到明显的枪声。

也正因如此,公安部的同志们很快就对路过的1000多辆可疑车辆进行了排查,可是最后依旧收效甚微,这些车辆与人民大会堂枪击案都没有直接联系。

到这里这场枪击案直接就陷入了僵局,公安部的同志们不得不将所有的猜测和结论都全部推翻,而一个个疑惑也涌现在了专案组的成员们的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凶手究竟是谁?

凶手的枪击现场究竟在哪里?

凶手冒着巨大风险朝人民大会堂开枪的目的究竟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抽丝剥茧的分析

就在一众老刑警们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专案组里面一位名叫陈建华的年轻警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与猜测,

“人民大会堂遭到枪击的玻璃,破碎的并不均匀,似乎并不是直直射来的,而它的弹道仿佛呈现抛物线状,凶手会不会是在更远的位置开枪的呢?”

这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本十分疑惑的专案组成员们听到这句话,心中豁然开朗,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怎样的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弹不一定走直线,枪手的射击位置也不能盲目地通过两个弹孔的延长线来判断。

而专案组的成员们之所以会走入思维误区,主要是因为他们先入为主的将人民大会堂枪击案看出了一场“精心策划但意外失败的谋杀案件”。

这个案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凶手会尽可能地离目标更近,为了保证精确度也会选择直线射击。

但事实上,能够利用子弹下坠远距离击中目标的枪手,就是称一句“神枪手”也不为过。

案件侦查到这里,专案组的成员们又有了新的疑惑,这位凶手究竟是“民间高手”,还是“无心之举”呢?

虽然民间的神枪手数量不多,但是我军中的神枪手却不在少数,为了进一步推断枪手的射击位置,专案组的成员们特地从我军中调集神枪手,在体委靶场进行了一次模拟实验,最终得出结论,枪手的实际位置应当是在长安街北面400多米的民居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出水面的真相

在有了明确的破案方向之后,专案组成员立刻带人对长安街北面的民居进行了排查,而这一次他们终于找对了方向。

当刑警们询问附近居民,在1966年2月2号那天,是否听到枪响声的时候,很多民众都给予了肯定答复,并且明确表示2月2号那天枪响了好几声,而最近几天枪响声也没有停止。

实际上,虽然我国当时没有推行枪支管理条例、普通人家有一两支枪也算是正常的事,但是大家的枪械通常都是拿来捕猎和自卫的,很少有人会在居住区随意开枪,所以大家对于之前的枪响还是颇感诧异的。

而在民众的指引下,刑警们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目标——南长街44号大院。

“老人家,你们这院里最近有人开枪吗?”

刑警们已进入南长街44号大院,就发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保持警惕的同时,他们向老人抛出了这个问题,想要看看老人的反应,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老人不假思索的就点了点头,随即就说道,

“是的啊,娃儿几个最近在房顶上开枪射麻雀,说了也不听哩……”

老人多半是看出了刑警们的身份,也知道家里的娃儿怕是闯了祸,可是受到革命年代的影响,那几代人大多以上的耿直,不会因为私情而选择包庇家人、欺骗警察。

专组的成员们听到老人的话后面面相觑,而经过办案人员们的仔细侦查,最终证明了老人讲的并不是假话。

开枪的是一位少年,至于他家里的那把枪,则是射程高达1千米的步枪,也正因如此,他在射麻雀的时候,才会不小心射到人民大会堂的玻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案件侦查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宣告结束了,可是该如何给这个案件定性、该如何处理这名少年又成了一个问题。

按理说,开枪朝着人民大会堂射击的性质十分恶劣,这件事情又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影响,在惩处凶手的时候,应当秉持从重从严的原则。

可是他毕竟只是一个少年,这一次所犯下的错误也可以说得像是无心之举,党和国家应当给予这个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

最终在周总理与于桑等人的指示下,专案组仅仅只是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枪支管制的开始

1966年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就此落幕,可是周总理对这件事情却没有轻拿轻放的意思,统筹着整个新中国方方面面的他以小窥大,从这个案件上看到了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枪支泛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我党领悟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后,在几十年的战争中,我们始终呼吁农民与革命者们抓紧自己的武器,也正因如此,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后,枪支弹药对于人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农民的家中都保留着缴获的、过去政府授予的,亦或者是自制的枪械,而这些枪械在和平年代就成为了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

早在新中国建立的时候,我党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1951年6月,我国就颁布了《枪支管理暂行办法》,对人民进行枪械管制。

只不过由于当时时机不成熟、条例也不够完善,所以《枪支管理暂行办法》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对公民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约束力。

直到1966年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发生,周总理知道枪支管制必须要正式提上日程了,所以他给公安部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公安部尽快拿出详尽的枪弹登记管理办法,对此周总理还明确表示,

“所有的枪支都要开始管,分门别类的管,部队的枪由部队管,民兵的枪由人武部管,至于社会枪支,则由公安部门管,不要怕失败,你们要积极拿出管理试行办法,总之一定要把枪支管制搞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由于周总理的坚决要求,所以当月公安部就牵头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登记管理试行办法》,给我国的枪支管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该办法更是被进一步完善,而这就是1996年10月我国推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的前身。

从枪支泛滥到全民无枪,从没有“办法”到有专门的《枪支管理法》,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保障的决心,同样也体现了共产党一心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与魄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这离不开周总理,也离不开千千万万为枪支管理法做出过贡献的先辈们,向先辈们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