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言】

1981年春天,我请探亲假回乡。那场相亲虽然因为我在部队养猪而不欢而散,但那天追出来的那位大嫂,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理解与成全。

我叫林向阳,生在一个普通的山村农家。1981年那会儿,我在部队当了三年兵,是养猪班的班长。说来也巧,我能当上这个班长,还真跟我从小的经历分不开。

我爹是生产队里有名的饲养员,我从小就跟着他喂猪。那时候生产队的饲养棚在村头,用泥砖糊的土墙,顶上盖着茅草。记得我上初中那会儿,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帮爹配猪食。爹总说:"向阳啊,养猪看着是个脏活累活,可要把它当成一门学问来琢磨。"

1978年我高中毕业,赶上了恢复高考,可我的成绩差了一大截。那年冬天,我响应号召参了军。临走那天,爹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到了部队好好干,咱庄稼人的孩子,要懂得珍惜机会。"

说来也巧,新兵连分配的时候,指导员问谁会养猪。我想都没想就举了手,结果真就分到了后勤部的养猪班。那时候部队的伙食条件还不好,养猪场可是保障战士们肉食供应的重要地方。

刚去的时候,养猪场只有二十几头猪,而且长势都不太好。我把在家跟爹学的那些经验都用上了:讲究饲料搭配、保持猪圈清洁、严格作息时间。

慢慢地,猪场的成绩越来越好,猪的数量增加到了四十多头,肉猪的出栏率也提高了不少。

到了1980年底,我当上了养猪班班长。虽说是个小小的班长,但我心里挺自豪。每次写信回家,都把猪场的好消息告诉爹,爹的回信总是充满了欣慰。

1981年开春,我请了探亲假回家。临走前,指导员笑着说:"向阳啊,你这一去,说不定还能找个对象。"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心想着确实也到了这个年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我穿着崭新的军装,胸前别着"优秀士兵"奖章,踏上了回乡的路。火车上,我遇到不少跟我一样探亲的战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充满了期待。

到家那天,正赶上村里赶集。记得那天阳光很好,空气里飘着油条和豆浆的香味。我刚走到村口,就看见我妈在大槐树下跟几个婶子说话。她一看见我,眼睛就亮了,赶紧朝我招手。

"儿啊,可想死我了!"妈一边抹眼泪一边打量我,"瞧瞧,当兵把你都晒黑了。"我笑着摸摸鼻子,心里暖暖的。

在家休息了两天,我妈就开始念叨起说亲的事。"隔壁周家小舅子在供销社工作,他家小姑子今年二十二,长得水灵着呢。"妈边择菜边说,"要不,我让你三婶去说说?"

我知道躲不过,就点点头答应了。第二天一早,三婶就带着好消息回来了。周家同意见面,约在周日下午。

那几天,我妈好像比我还紧张,天天念叨着要我把军装熨得笔挺,还特意去供销社买了两斤水果糖。我心里也直打鼓,毕竟是人生大事。

周日那天,天气晴朗。我穿着熨得笔直的军装,跟着三婶往周家走。周家在镇上,是两层的砖瓦房,在当时算是很气派的了。

进了院子,就看见周家大嫂在收衣服。她看起来很精干,穿着藏青色的确良衬衫,头发烫着时髦的卷儿。她笑着把我们让进堂屋,然后就去叫小姑子。

堂屋里,墙上挂着一台"红灯"收音机,正播着《军港之夜》。茶几上摆着一包"大前门"香烟,一看就是特意准备的。我坐在太师椅上,手心直冒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多久,周小梅来了。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确良连衣裙,梳着齐耳的短发,很是清秀。她红着脸坐在我对面,我偷偷看了她一眼,觉得挺顺眼的。

寒暄了几句,周小梅的哥哥问起我在部队的情况。我挺直腰板,说起了自己在养猪班的工作。谁知道一提到养猪,周小梅的脸色就变了。

"养猪?"她皱着眉头问,"那不是整天跟猪打交道吗?"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嫌弃。

我心里一沉,但还是解释道:"咱们部队的养猪场可不一般,现在都用上了科学饲养法。去年我们场出栏的肉猪,还获得了师里的表扬呢。"

周小梅却说:"我还以为当兵都是在训练场上操练,原来还有养猪的。"说完就低下头摆弄衣角,明显对我的工作很失望。

这时候,周大嫂端着茶进来,好像察觉到了气氛不对。她笑着问我:"小林同志,听说你们部队的猪场养得很好?能说说具体是怎么管理的吗?"

我感激地看了大嫂一眼,开始介绍我们在饲料配方上的创新和防疫工作的改进。可我发现周小梅根本没在听,一直低着头。没多久,她就找借口说要帮妈妈做饭,起身离开了。

这场相亲就这样不欢而散。临走时,我的心里特别难受。虽说养猪确实是个苦活脏活,但这可是我凭本事干出来的事业,怎么到了别人眼里就这么不值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