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东归入海
江苏省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苏南是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而苏北地区就没有那么幸运。在改革开放以前苏北地区曾长期饱受水灾侵扰,其境内淮河多次泛滥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淮河西起河南省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和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淮河自古以来就水患频发,在公元1194年南宋绍熙五年在河南原阳县境内的黄河大堤决口,黄河携带着大量泥沙涌向地势较低的淮河下游地区。因此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开始了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史称“黄河夺淮”。
黄河夺淮
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水道只得在下游大地上泛滥,在今江苏淮安市境内汇聚,将大小湖泊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其水无处宣泄,只得经京杭大运河由扬州注入长江。每逢雨季淮河上游水位暴涨,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地区泄洪压力巨大,因此淮河急需要一条自己的入海通道。
1950年夏,豫皖交界接连暴雨,流域内被淹43508万亩土地,受灾1339万人,死亡489人。当毛主席看到时任皖北地区行署主任曾希圣发来的电报时,不禁潸然泪下,随后立马要求政务院和水利部商讨治淮方案。
洪泽湖岸边石碑
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新中国首次大规模的治水会议正式在北京召开。会上有关于淮河水是该蓄还是该排却迟迟达不成共识,皖北有内涝,建议直接将水排往下游的苏北,苏北方面担心承受不了泄下来的洪水要求直接将水蓄在上游,后经多方论证周恩来总理拍板治理淮河采用“蓄泄兼筹”的方案,在河南皖北的淮河中上游地区建立水库蓄住一部分水,在下游的苏北修建人工河道宣泄一部分水,做到旱季上游蓄水雨季下游排水。此方案获得三省区负责人的一致同意。
1950年10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此决定迅速传达至苏北行署区省市县三级和广大农村地区,在苏北地区开挖一条人工河道在宣泄洪水的同时兼顾灌溉功能命名为“苏北灌溉总渠”。
经过专家实地勘测最终决定苏北灌溉总渠经淮安市、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在盐城市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长达168公里的河道全靠人工开挖,苏北行署先后征集苏北数十个县的十五万民工历时80多个日夜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51的冬天将时隔800多年无法独立入海的淮河水引入大海。
然而因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淮河流域的水文资料缺失导致苏北灌溉总渠的设计泄洪量只有800立方米每秒,每逢汛期淮河水依然经扬州三江营由长江间接入海,一旦长江淮河同时发水洪水将无处宣泄,因此必须还要建设一条淮河入海水道以利宣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迟迟没有开工建设,直到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试挖段才破土动工。
1999年1月,淮河入海水道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6月主体工程提前建成并发挥效益;2006年10月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而走,西起于淮河下游洪泽湖东二河闸,贯穿江苏省淮安市的青浦区、淮安区和盐城市的阜宁、滨海2县,并分别在淮安区境内与京杭大运河、在滨海县境内与通榆河立体交叉,在滨海县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3.5公里,河道宽750米,深约4.5米,最高设计流量为7920立方米每秒。
中国邮政发行的新中国治淮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淮河入海水道是新中国确保淮河防洪安全和改善区域引排水条件的重大战略性防洪工程。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同时具有引水排涝、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