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课本《挥手之间》的经典插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举国欢腾,万民同庆。人们走上街头,搞锣打鼓,花车巡游,普天同庆这一伟大胜利。眼看着和平,幸福的日子就要来了。
这时候的蒋介石急于独吞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发布命令让中共的军队“原地待命"不允许接收日本人的投降。接收各种战略物资。遭到了中共的严词拒绝。
于是地马上摇动"和平的橄榄枝",接受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建议,邀请毛主席到重庆共商大计,这是蒋介石和赫尔利计划好的一个一石二鸟的计策,
一,如果毛主席不来。那么舆论就会向着蒋介石,他会借此大做文章,将掀起内战的帽子扣在共产党身上。从而堂而皇之地发起内战。
2,如果来了,可以拖延谈判的时间,蒋介石好调兵遣将去抢占那些日本人留下的真空地带,扩大地盘,进一步压缩中共的地盘。
这一招是蒋介石讨论很久才确定的,于是他连发了3封电报,言词切切“盛情”邀请毛主席赴重庆共商建国大计。
在赴重庆谈判前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我准备坐班房……如果是软禁,那也不用怕,我正是要在那里办点事。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中苏条约有利于中国人民,苏联红军攻占东三省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经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商议。再给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认为,不去,以为毛主席不敢去,中共没气量。国际上美国和苏联更有理由支持蒋介石,去重庆谈判出色的发挥可以很好的扭转共产党在国际,国内的负面形象。最后得出一致意见。到重庆谈判去!
国民党方面安排张治中将军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来延安接毛主席。
出发前,周总理为主席的出行形象做了细致的设计,以前的主席在苏区不讲究穿着,经常穿着那件洗的发白的灰布制服,一双布鞋,而此次去重庆,可是代表了中共的形象的。不能太随意了。
周恩来为此苦思冥想。最后,他决定把自己曾经戴过的考克帽送给毛泽东。
考克帽因拿破仑戴过,故又称“拿破仑帽”,孙中山先生就曾戴过考克帽。周恩来给毛泽东送来考克帽,并解释道:“主席把考克帽拿在手中,稍有挥动,显示出来则是扭转乾坤的力量。”毛泽东掂掂这顶礼帽,脸上露出笑容,高兴地对周恩来说:“你想得周到得体。我们到重庆,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显示出解放区万众一心、无所畏惧的力量。挥动考克帽,显示我们力量。这顶帽子,我戴了。”
8月28日那一天,《解放日报》记者方纪在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照片:头戴盔式太阳帽向人们挥手的情景,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毛主席和赫尔利
同去重庆的有周恩来,王若飞。那天早上送行的人人山人海,许多中共领导都到机场送行。人们的心情是沉重和复杂的。大家都十分清楚蒋介石的为人。而毛主席却显得十分从容淡定。目光透出自信和坚毅。他微笑着和同志们一一握手。而后缓步走上飞机。
当他走到机舱的门口,然后停住,慢慢回过身来,用坚定的目光,回望着送行的人群,摘下头上的盔式帽,向上举起,他举得很慢很慢,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向前一挥,便停在空中……
这一挥,给了全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心,这一挥,定格了重庆谈判的胜利;这一挥,标志着蒋介石必败,共产党必胜。
后来毛主席在重庆住了43天,与蒋介石进行了艰难的谈判。终于免强签订了个《双十协定》。
毛主席在重庆期间发挥出他雄才善辩的才华。出席各团体会谈,拜访各界民主人士阐述共产党民主建国思想。重庆严然成了毛主席阐述民主建园的大讲堂。
后来毛主席在重庆作的一首诗引得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惊叹。又一次领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人情怀。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