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攀 博集天卷
本文约5400字,预计11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出版半年加印6万册,都说本土文学很难畅销,但《峡河西流去》做到了。一位文学新星和一位入行不久的编辑,饱含对文字的炽热之情,将这本散文集送到了万千读者手中,让“峡河”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个地标。
编辑张攀与《峡河西流去》部分加印图书合照
我曾追逐过大流量和高人气内容创作者,狂热如我的同行。千军万马之中,比我敏捷的,比我富有的,比比皆是。忽然一日,我厌倦了这一奔逐游戏,毅然决然退了出去,那时我才入行一年。我转向那些冉冉升起或蓄势待发的新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陈年喜。
若问本土文学如何畅销,我们会说“内容为王”。然而,通过《峡河西流去》的创作、制作、出版和行销,我领悟到:不只要“内容为王”,还要作者、编辑和内容三者之间默契的化学反应。这绝非一篇常规的编辑手记,或许本土文学编辑更易品得其中况味。
《峡河西流去》
作者:陈年喜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无论他写什么,我都愿意为他付梓出版”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江大河往往向东流,峡河却偏偏向西流去。只此流向,这条河流就有其不可言说的魅力。
《峡河西流去》的名字是陈年喜起的,峡河是他的家乡名,也是他家乡那条河的名字。他发文字消息告知我的那一刻,我眼前一亮,并对这条河生出了好奇心:倘若“百川东到海”意味着融合与生,那踽踽向西流意味着什么?
峡河一隅
2021年8月,经我另一位作者“为你读诗”的引荐,我与陈年喜相识。那时,他的首部散文集《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刚刚发行,大众读者反馈迅速且热烈。
读他的文字,仿佛在听一首首每秒50节拍的广板乐曲,这个速率比我们常人的心跳还慢。我以一目十行的阅稿习惯去读,尝试多次,难以行就,因为他的文字密度是惊人的。没有故意煽情却深情,没有刻意抛撒哲思却寓意深远,真情实感和精深思虑都缱绻于他朴实平缓的叙事中。若把叙事进程比作一座山,他笔下的人、事、物,则都在以看似不急不躁的步调爬着坡,爬着爬着戛然停步,驻足在一句甚至半句话就把高潮、意外、终曲合而为一的一刻。这一叙事手法仿佛他诗歌中一个不起眼的韵脚,于他散文中却爆发震颤人心的力量。
我恍然意识到,孕育这一叙事的母体是他背负的矿山。然而,矿山绝非我们常人可轻易认知的世界,那里没有“悲欢离合”,只有“悲悲离离”。听到矿难事故导致矿工伤亡的新闻时,我们会难过,陈年喜则会悲痛。他曾眼睁睁地看着身边一个个鲜活的肉体粉身碎骨,化作冰冷的死亡数字。
生与死极限拉锯的场域,有文学家诞生。陈年喜是体验者,又是记录者。他看惯生死,所以可冷静地对待生死,书写生死。这也是广板乐曲适合做他文字喻体的原因,这一速率的乐曲所传达的情绪正是悲怆和炽烈。乐曲一响,一颗陨落的小星于他的笔端复活,继而再次赴死。
我爱陈年喜别具一格的文字,无论他写什么,我都愿意为他付梓出版。我们起初讨论的创作主题是“人间旅馆”,依然着眼于务工漂泊中有过交集的故事,但书名不可能是“人间旅馆”,因为“人间太挤”,市面上已有《人间词话》《人间失格》《人间告白》《人间草木》等。
我申报的选题名是“比天边还远的梦想”,这个标题出自陈年喜的诗歌《在南长河公园》,只因它给了我若隐若现的希望。选题会上,这位文学界的新星引发激烈讨论,即使推崇的人,也担忧他还有多个出版计划在排队,留给我们的是不可预知的盲目期待。
2021年9月,出版合同双签。说服大家的不是我,而是那时就已初露端倪的共识:当代散文,男看陈年喜,女看李娟。
翻看他们二人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深度生活体验者,都是以痛感书写自身与周遭的笔者,读一读就知道他们深入浅出、点到为止、巨量留白的文字张力。
交稿时间约定在2022年3月,与其说那是一纸契约精神,不如说是一串做作的字符。我清楚,这会是一场旷世持久的等待,等待他新建一个空白文档,将至少十万个字符断断续续地敲打进去,因为他的创作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年喜的叙事母体不该是矿山,而应该是他的故乡”
漂泊二十余载的陈年喜,回到自己的故乡峡河。她细嗅到出走时健健康康的陈年喜此遭裹挟而归的满身伤痕:单耳失聪,颈椎错位,尘肺,身上各式各样的创口。她以沉默的方式重新接纳了这个游子,并以他不知情的方式慢慢为他疗伤。
陈年喜在峡河河畔
对于创作,陈年喜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他要做个“书斋先生”,专职写作。
若说此前的诗歌和散文是他漂泊罅隙中为记录而凝结的产物,此后的文字则多出不少动机:为了生存,为了生活,甚至为了讨好。
陈年喜愿意与我探讨摸索中的写法。求新求变未尝不是好事,说明他在学习、在思考、在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革命。不过,他的发问是露怯的,关心新写法是好还是坏。他陷入茫然,许是怕读者审美疲劳,许是受了职业书评人即使无比青睐也要有褒有贬的套路的影响。
重塑陈年喜对写作的自信心,是对这颗文学新星的一场拯救式行动。我鼓励他听从内心、无问西东,他不着痕迹的最原始的欲望表达才是他与众不同的个人识别码。
陈年喜重拾了他自己,说服他的不是我,而是他的故乡峡河。他在故乡的臂弯中,找到一种莫名其状的频率,仿佛双方在试探性地重新建立互信。调转主题方向,可能是一念之间达成的。他与故乡天天对视,起了探寻之心,也渴望揭示1998年他内心深处所荡起的那一圈涟漪的奥秘。
通往陈家老屋的山路
那年,陈年喜的家乡撤乡并镇,“峡河乡”在行政版图上消失。对于他的父老乡亲而言,那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政令,什么都没变,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人还是那人,可在二九未立的陈年喜心中起了微澜。那时,他还无法以文学语言描述那一抹荡漾。待到2021年,他已大不同,无论是反观还是回望,他对个体和故乡的关系都有了深邃的洞察。
《1998年的乡村逸事》颠覆了我的认知,陈年喜的叙事母体不该是矿山,而应该是他的故乡。他关注一个个渺小个体的命运,实则是他内心羁绊于家乡命运的相似性。
情感上,他的家乡“死于”1998年,树倒猢狲散,务工潮将年轻人和年轻人的孩子带走,岁月将“银发一族”带走,意外又将剩下的人带走。已故的家乡,就成了故乡。
这就是《峡河西流去》,人、事、物在以不同的形式滑进同一个“韵部”:关于死的一切。
“峡河留住了陈年喜”
所以说,死,是陈年喜散文的“韵脚”。那么峡河向西流去,是否就意味着归西?
我收稿,对应着陈年喜写稿,他在上游,我在下游。我怀念他每次以一份文档作为我们聊天框开场白的时光。2022年3月10日,这一幕第一次发生。
陈年喜首次交稿的聊天记录
《磨面记》《土芹》《1998年的乡村逸事》以合集的形式出现,文档名称“峡河西流去”。乍一看,还以为是全稿。不过,我已满足,这三篇稿子的到来正式宣告漫长等待的长夜结束。
《土芹》中就有“韵脚”,结尾这样写道:“那个晚上,负责点燃十公斤炸药的队长变成了一股血雾。队长姓奔,叫奔有才。此后到今天,我再没见过这个姓。”如此诗意的骤然收束是陈年喜的拿手绝活。死,原本也不是拖泥带水的,不过一片花瓣凋落的时间。
我们最后一次交流《土芹》,是在2022年9月22日。那天,陈年喜说给我改好后的稿子,他忘了给,我也忘了要,直到图书出版也没意识到弄丢了它。它成了遗珠,这件事本身就像一个“韵脚”。
《峡河七十里》中的“韵脚”落在陈年喜的亲妹妹身上。那年,他十五岁,妹妹十岁。她的病原本不是要命的,只是1985年的那场大水断了她就医的路。物理阻隔酿成他全家的这场悲剧,更悲伤的是,“十岁的孩子不配有一副棺材”。
《表弟故事》曾七次易稿,2023年4月18日定稿。临近尾声时,叙述对象从表弟过渡到病友刘大发。刘大发“白肺”,陈年喜“尘肺”,两人聊各自的人生片段聊到很晚,“天亮时,刘大发走了”。这一过渡,是一处从生到死的转场。
《月潭》中点炮炸岩的中年人跌入月潭消失,月潭被填埋消失;《蘑菇故事》也是瓦匠的故事,他是全村人住上瓦房的希望,却被五彩缤纷的蘑菇扼杀;陈年喜栽的李子枝杈死了,亮子栽的活了,陈年喜做爆破工九死一生,亮子做爆破工九生一死,这就是《李子熟了》;《商州记》依然“押韵”,到商洛看病的新疆男子终于吃到一口家乡风味的拌面,安然睡去;《地板记》原本是陈年喜送给爱人的惊喜,却穿插了一个重庆工友的命运,他去了印尼,“葬身于异国的碧水波涛”……
2023年12月21日,最后一篇《烟尘》到稿,烟尘虽说细小,但有力量将刘师东埋入绝境,也有力量将陈年喜带入当下的处境。
其实那三年,我曾多次闪过同一个可怕的念头,万一,我说的是万一,更为细小的病毒侵害他本就脆弱的肺部该怎么办。
“万一”发生,实则,那时每个人都很有可能患上新冠肺炎。当病毒与微尘在陈年喜的肺部相遇时,陈年喜大病一场,前所未有的疼痛遭遇。因而,我也在良心上留下了可耻的记忆。
2022年12月,我三次例行催稿,都杳无音信。月底,陈年喜回复说,阳过了。我的心紧缩成麻团那么大,揪心、担心,继而是可耻心。我自责,明明身边同事陆续高烧请假,我对他连最基本的关心问候都没有,眼里只有稿子,那是我最厌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样子。后来方知,《月潭》《老花》《清明》都是他“阳了”的那段时间运思的结晶。愧疚,如瀑坠渊。
《月潭》篇目页,画家原野绘制全书插画
这件事迫使我反思,认知上也有了颠覆:一是我重新定义了自己与陈年喜之间的关系,以文会友,私下也将称呼从“老师”改成“哥”;二是病毒与微尘没能得逞,峡河留住了陈年喜,也让我在重温他的作品时,特别是读到那些“韵脚”时,看到了些许微光。
刘师东以蒙太奇的方式从维吾尔族小镇回到峡河水滋润的故土里;陈年喜为重庆工友铺就的地板还在,他给爱人迟到的礼物也铺就了;到商洛看病的新疆男子,告诉儿子不必把他的尸骨折腾回家,“有拌面的地方就算家”;亮子的尸骨不见,峡河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他的李子树硕果累累;消失的人和消失的月潭,成为路基永远的一部分,成了路;陈年喜的妹妹,在她十岁那年去南阳吃麦了。
“去南阳吃麦”是峡河人对人死的独特表达,也是对逝者的寄语。他们的祖辈从河南逃荒而来,可在他们近三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河南尤其南阳是越发富庶的粮仓。丰收和吃饱是亿万农民最朴素的诉求,峡河人亦然,因而“去南阳吃麦”比“去西方极乐世界”要具象得多,也实在得多。
这么一看,陈年喜散文中的“韵脚”有两层含义:愿逝者安息,也愿生者坚强。他以文笔为峡河人描像,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清晰的眉眼,而是深藏在文字中的一种情愫:叶对根的思念。
一个个体,无论出不出走或出走多远,他的根源都在故土。
这正是陈年喜两年多时间与峡河对视所思考到的精髓,人的乡愁、故乡情怀、人文艺术根脉,等等等等,都生发于它。再品《峡河西流去》,他克制的笔触背面有洪流汹涌。
峡河看似人口稀少、屋舍凋敝,但它的四季依然繁荣。春风吹开枝头的杜鹃花,漫山遍野都是,美不胜收。上天不会如此眷顾一块死地,所以,峡河依然活着。只是可惜,美景无人看、无人欣赏。
陈年喜希望在家乡举办杜鹃诗会,邀请四海诗友到峡河赏花吟诗。他也不会如此眷顾一块死地,所以,他为峡河人立传,也为峡河张榜。
“峡河,注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地标”
2024年3月23日,陈年喜根源散文集《峡河西流去》在西安首发曝光。从完稿到成书,仅仅3个月,中间还跨了春节长假,整个制作流程如流水般顺畅。读者翘首以待多时,我不敢怠慢,也急于见证一座新里程碑的诞生:峡河,注定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地标。
《峡河西流去》首场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
出版后,陈年喜从老家出发,怀揣着这一“地标”奔赴全国各地,犹如一名称职的推销员向外面推介着峡河。西安、武汉、长沙、杭州、洛阳、东莞等18地的读者,在陈年喜与故乡的深度对话中,重新反观他们自己与故乡的关系。
西安方所书店“故乡与文学之根”主题展柜
陈年喜在东莞图书馆与读者交流创作心路旅程
5月,他到北京,对话“编辑部的故事”“凉子访谈录”“壹次访谈录”“一刻talks”“书单”“月光之下X百慧对你说”等,他说:“故乡是我们所有人的退路。”
陈年喜(右)和张攀做客“一刻talks”直播间对谈
8月初,他亮相于《十三邀》第8季第3期,节目甫一播出,他低调的妻子以智慧且通透的话语引发热议,观众对峡河这一方水土养育的这一方人充满了好奇。
《十三邀》第8季第3期节目海报之一
同月,他到广州,凭借书中《人们叫我机师傅》一篇荣获第八届花城文学奖散文奖,他说:“我感谢评委把这个奖颁给了我,颁给了一个像风一样消失、像风一样来过的人。”
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陈年喜发表获奖感言
10月,他到宝鸡,在苏轼当年扩建的凤翔东湖湖畔,做客“与辉同行”直播间,与董宇辉畅聊文学之于个体和时代的意义,以及他们对陕西故土的情怀。他一次次地出发,风雨兼程,只为告诉新老读者,他的笔下不再只有诗歌和矿山,还有了故乡。
知名读书博主“不略”直播推介《峡河西流去》
每个读者都会读到《峡河七十里》,这是全书的第一篇,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峡河到了武关就归了丹江,再往下就归了长江,水还是峡河的水,但与峡河就没什么关系了。”
一切真相大白,峡河向西流,遇见丹江后便随其向东南流去,终而汇入滚滚向东流的长江。
峡河,无时无刻不在死去,又无时无刻不在重生。
读者手中的《峡河西流去》
《出版商务周报》
2025年征订开始啦!
这里有有趣又有料的出版业专题报道
又有对业内焦点问题的深度解读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