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老人走进文物店,掏出一个臭烘烘的碗。店员用手摸了一下,给了她80元。可等他看清碗底的六个字,竟不由惊呼:“快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缓缓地踏进了这家开在京城繁华地带的古董商铺。
店里的空气中,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古早味,那是木制地板与家具在阳光下散发出的岁月沉香。
店里的伙计们正忙得不可开交,整理着各式各样的古董珍玩,突然间就注意到了这位气质不凡的老奶奶,手里牢牢抓着一个满是油渍和白花花污渍的白底蓝花的大碗,看上去破旧的厉害。
老奶奶一脸的焦急,声细如蚊地询问道是否可能把碗儿卖给店家。

店里的小伙计虽然心里头有点儿纳闷,但却依旧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地应承下来。

小伙计轻轻接过碗来,手指划过粗糙的瓷面,能感受到那质地坚硬而有质感,不由得在心里头琢磨,这玩意说不定还真是个有年头的好东西。

想了一会儿,小伙计就从身边的抽屉里掏出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连同找回的零头都递给了老奶奶。

收下了钱的老奶奶朝小伙计露出了感激的笑容,然后急忙走出了店铺。
小伙计望着她那已经远去的身影,心里头总觉得有那么点儿不对劲。

正准备把那饭碗擦干净的时候,却意外地在碗底发现了六行精致古老的小篆字体,细细辨认,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大字。

小伙计猛地瞪大了眼睛,立马反应过来这肯定是个价值连城的国宝重器,他连忙吆喝起身边的同事们,大家一起商量对策。

手忙脚乱地拿起电话打给了警察叔叔,一边报警一边向他们说明了情况,还请他们帮忙找找刚刚的那位老奶奶。

可叹的是,等到大家都跑到店铺外面的时候,老奶奶的身影早已经淹没在了熙熙攘攘的街头人海里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了几天紧锣密鼓的侦查,文物专家们终于确定了这个碗的真身——一件货真价实的宣德年间的洒蓝釉大瓷器,出自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的手笔。

在那个时代,这类瓷器做起来可是难上加难,成品率低的可怜,所以异常的稀有昂贵。

据传说,这种洒蓝釉是用工匠们巧手用竹子做的喷管,蘸取特制的釉彩,再用嘴巴一吹,喷溅到瓷胎上面,形成了自然而又无规律的雪花图案,从而产生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觉美感。

这只碗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古董界,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人高绝的瓷器烧制手艺,更成了研究古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虽然文物不能说话,但它的身上却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我们不仅通过这个碗,可以看到古代工匠的精湛的工艺。

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以前人们的朴实,才会让我们见识到了过去那些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而今,这个曾经让人看走眼的粗俗大碗已经被收藏进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宝级的宝贝被好好的保护了起来,向世界展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看似普通的人事物往往都包含着不为人知的价值和故事,所以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历史瞬间,因为它们正是我们文化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