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如此何须赞,越是狂吹越混乱。
当一个正常现象需要被赞扬时,实际上是对不正常的现象默认了存在的合理性。习以为常的畸形现象,就会趁此混水摸鱼,不断侵蚀底线。
正如种田的锄头不该被捧成神器,否则荒野的杂草便会理直气壮地疯长。这不是赞美的结果,而是忽视的代价。
政府大院对民众开放,按理说不过是职责所在,却成了稀缺的美德,甚至迎来一大片赞扬声。目前的局面而言,的确该为那座小县城点个赞。但对正常行为的过度吹捧,暴露的却是普遍的不正常。
反观那些对老百姓关上大门的地方,才更是真正应该引发反思的。
说是某地有个县政府的大院“很亲民”,因为它一直都是敞开的,可以随便进。没有也不需要门卡,你甚至可以进去停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当然很好,所以得到了无数的溢美之词。
然而,这种稀缺的“亲民”,恰恰暴露了背后的普遍冷漠。正因其他地方的官方部门让人望而却步,一个原本理所当然的行为,才会被视作难能可贵。
我觉得拿来对比是很好的,但赞美后者并不会变得更好,谴责前者才行。
为打开大门的政府竖起拇指,所能得到效果,一定不如把两者放到一起,然后斥责那些对公民关闭大门的地方。当然那会累一些,因为可以鼓励的不多,但可以指责的,遍地都是。
鼓掌唯恐遮真相,谴责方能扫浊浪。
鼓励是一种保持,谴责,才是为了改变。
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擦亮一盏灯,不是为了说它亮,而是为了照亮黑暗的角落。唯有将目光对准遮蔽光明的阴影之中,剖析其根源,才能让我们身边的环境变得更加清朗,让那些差的现象,得到改变。
这是北京广电今天发布的一条报道,农民报警,说自己收成的38吨稻谷全部被偷,希望警方帮自己找到。结果民警的口气,充满了烦躁和不满:你想多了吧?我去哪里帮你找?
求助的老百姓很愤怒,说难道报警就不闻不问了呗?说自己要投诉。
然而对方依旧硬气无比:你想投诉就投诉,我拒绝回答你的问题,现在给我出去。
我在想,如果民警不是这种态度,而是立刻出警帮助求助的老百姓去找回丢失的谷物,按照现在的逻辑,是否需要大肆鼓励一番。
做得好,鼓励一下并不过分。但莫要忽略,那其实也是一种职责所在。
倘若职责所在的行为都要鼓励,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促生上面那样的情况。
下面这位大v今天发布的视频其实相当令人震惊,一伙城管深夜敲门要对住户“执法”,我们当然不知道城管哪来这种闯入民宅的权力,但随着城管乱象越来越多的本质没有找到,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必然的。
录制视频的业主身份也不一般,所有这帮城管怂了。那换一个普通家庭呢?
结局,大家能够想象。
现在的现象,就好像是在给一个主动打扫了卫生的小朋友贴小红花一样,令人唏嘘。要求大家都不去乱丢垃圾,或许才更该是需要点明的。
否则的话,我们为每一次贪官的落马而感动,然而那却并不改变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只能惊讶的发现,贪官的数量源源不断并未减少,似乎永远是个未知数。
因为贪官本就不该有那么多,疯狂的为其中某一个落马而兴奋,自然就忽略了前面的事实。
聊胜于无,看似是杯水车薪,实际却是掩耳盗铃。因为只要问题的本质不改,所有“胜于无”的尝试,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值得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值得颂扬。
否则你会发现,他们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他们”的范围不仅没有缩圈,居然继续扩大。
问题从未因个别案例的处理而根除,反倒因这种单点突破被合理化。大面积的沉默,是这些个例背后的真正问题。
这是14号刚出炉的一道开胃小菜,四川西昌某环卫处的一个小小车队副队长,都贪污了304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如今的官场风气,早已变成了“敛财须趁权力在”,骇人听闻的程度。
这也算“官”?这也能贪污到钱?还贪污了300多万。
304万,有些人眼高手低看上去似乎和动辄上亿比起来还有差距。其实,这已经是很多普通人穷极一生的追求了。
我们只看得见落马的贪污,每次都要说些什么“xx进行到底”、“绝不容情”。大哥,那是很耻辱的一件事,为什么可以拿出来喊“干得漂亮”啊?我一直没懂。
很多奇人总在这种时候抓到关键词,大肆鼓吹。结果大家也知道,“贪官落马”四个字,只见“落马”,不见“贪官”。那就更不用去谴责了。寒来暑往,前因后果,历史往复,成了一个圈,圈住活该。
就像只看得见打开政府大门,让公民随意进出的县城政府。闭口不谈那些把官方单位防守成铁桶的各地常态。但凡睁一点眼,都应该惊呼一声怎么成这样了,而不是抓住了一顿猛吹。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打开大门”的模范,也不是几个“落马的贪官”做例子。
打扫干净的屋子,没必要过于吹嘘,那是个正常现象,你要住在里面,那就是你的责任,哪怕说是“屋子的本分”,而不是吹资。
倘若一边为“天经地义”鼓掌,一边对“本该不义”睁眼闭眼,未来只会是:一个门开了,另一个门又悄然关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