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首例徐州地区率先开展!
——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肝胃引流术
11月4日,贾汪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疗团队成功开展首例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肝胃引流术(EUS-HGS),顺利为患者解除梗阻性黄疸,成为徐州地区率先独立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此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挑战和风险的消化内镜手术之一,手术者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内镜操作能力,同时也要对超声影像、胆道造影等相关技术非常熟悉,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更符合生理途径等优势,目前国内仅在少数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开展。
病例回顾
今年67岁的王女士,前些日子发现自己全身皮肤变黄了,眼睛变黄了,小便颜色也加深了,成了一个“小黄人”,同时还吃不下东西,恶心呕吐,而且全身皮肤瘙痒难耐,夜不能寐,痛苦不堪。于是在10月12日至贾汪区人民医就诊,由普外科因“间断性上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0天”收入院住院治疗,后经我院消化内科主任王艳斌会诊后,转入消化内科继续治疗。
时间回到7个月前,王女士曾行“腹腔镜探查+开腹胃大部切除伴胃空肠吻合+胆囊切除术”。这次住院经CT、胃镜几项检查后,诊断王女士为梗阻性黄疸,胆总管下段侵犯严重,十二指肠严重狭窄。简言之,就是王女士进行过胃大部切除和Rou-Y布朗吻合,普通胃镜和十二指肠镜无法到达乳头开口,不能行ERCP手术,是一个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但王女士已经无法进食,同时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明显升高。病情危重,治疗刻不容缓!
王女士术前MRCP提示胆管明显扩张
面对如此严重复杂的病情,我院消化内科团队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考虑到王女士黄疸已经十分严重,如果不尽快进行减黄,病情可能会急剧恶化,因此减黄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穿刺方式示意图(图源网络侵删)
这种情况下减黄最传统、最常规的方法是在X线或B超引导下经腹部皮肤肝穿刺进行体外引流。但这样患者术后体外长期悬挂引流袋,并且引流出的胆汁不能回收,后期回家护理麻烦且易并发感染,对于患者形象及后期生活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营养吸收,同时长期胆汁大量流失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更符合人体生理的引流方法逐渐用于此类病人,即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腔穿刺进行肝内胆管引流。但这种方式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要求操作者既要掌握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穿刺技术,又要有熟练的ERCP操作技术,是一项需要超声内镜与ERCP无缝结合的技术。
在医务处的主持下,消化内科、肿瘤血液科、医学影像科、普外科和麻醉科等科室联合进行了多学科会诊(MDT),经过团队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并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最终由有丰富治疗经验的王艳斌主任带领团队为患者行目前最符合生理、创伤最小的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肝胃引流术。
什么是EUS-HGS呢?即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到肝内胆管,放置导丝后,沿导丝放置一全覆膜金属支架,也就是在肝内胆管与胃之间打通一条“路”,并且架一座“桥”,从而使胆汁通过支架引流至胃腔。
考虑到王女士已十分虚弱,手术当天,麻醉医生在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为患者实施了静脉麻醉,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1
2
3
4
5
6
图1为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定位;
图2为超声内镜下胆管穿刺成功;
图3为X线引导下超声内镜穿刺后成功置入导丝到胆管;
图4为X线引导下超声内镜穿刺成功后顺利扩张;
图5为超声内镜直视下开始置入胆管支架;
图6为超声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成功。
王艳斌在内镜诊疗中心护士长孙露露与赵伟伟护士的默契配合下,先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精准避开周围血管,找到最佳穿刺点后,操作穿刺针经过肠壁穿刺进入胆总管,在超声和X线双重辅助下,顺利留置导丝。随后对穿刺点进行切开、扩张、支架置入,整个操作一气呵成,当支架完全释放,墨绿色的胆汁从支架内涌出的那一刻,整个手术室欢呼雀跃!整个手术操作时间不到1个小时,不仅顺利地解决了王女士的胆道梗阻问题,而且避免了外引流引起的胆汁丢失、感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王女士术前胆红素进行性升高,术后随即开始下降
术后王女士恢复良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和黄疸下降,第二天就恢复了饮食并下床活动,手术治疗效果明显。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以及各种器械的不断发展,内镜在消化系统各种疾病诊疗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内镜下微创治疗手术的不断创新,包括EUS-HGS在内的内镜介入技术为许多胃肠道和胆胰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手段。
贾汪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技术不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此次成功实施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肝胃引流术,不仅为ERCP插管失败、胃肠道改道术后或胃肠梗阻等无法行ERCP的胆道梗阻患者带来了新希望,同时也标志着贾汪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内镜超声介入技术领域再上新台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