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是北大的学生,也是清华的学生。
1927年,和同学来到北平的他,经一年勤奋苦读,于次年考入北大预科班,1929年升入物理专业一年级。那个时候的北大校园,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地下革命活动很多。
他在同学的介绍下,于北门外的秘密书摊,买了很多进步书籍,愈加坚定革命信念。同年,他成为中共组织一员。
1930年,一个寻常的晚上,他和文艺陶等人相约北大校园,召开一个简短会议,讨论如何营救同志。可消息提前泄露,包括他在内的30多个人没有来得及转移,落入敌人手中。
在牢里,他和一位清华同志相识,二人围绕革命问题相聊甚欢,结下深厚情谊。
月余后,他在组织的积极营救下,重获自由。组织经一番慎重考虑,推荐他去清华读政治专业,因为理科不适宜参与革命工作。
他爽快答应,下半学期开始后,即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清华政治系。他依然坚定支持革命事业,努力完成组织交予他的一项项任务。
比如创办民校,招收学校工作人员、教员家属等等为学员,聘请胡乔木、陶赢孙等人为教员,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唤醒他们的爱国热情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又比如,在清华园创办朝曦社,出版发行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扩大组织在清华园,乃至整个北平城的影响。
因为时常活跃在革命活动最前线,所以慢慢的,敌人注意到他的存在,将他列入逮捕名单。
有一天,他和胡乔木等人到民校上课。他负责在教室里给大家讲课,胡乔木则在门外放哨。忽然,有两个穿着打扮看上去明显异样的陌生人走到胡乔木的面前,说他们想找一个叫“张申江”的人。
胡乔木面上神色如故,只让两个人稍等一会儿,他去里面喊人;实则脚下步子越走越急。民校里并没有一个叫“张申江”的人,唯一和这个名字类似的,就是正在讲台上的他。
胡乔木敏锐意识到两个陌生人来者不善,装作找人的模样,赶忙叫同伴去给他送信。他从后门翻墙离开的同时,胡乔木平静告诉两个敌人:“你们找错了,我们这里没有张申江。”
两个陌生人面面相觑,又不敢明目张胆进到民校搜查,只得无功而返。
那天晚上,他在一位教授家中躲到深夜,又骑着教授借他的自行车,去城外某同学的宿舍勉强休息一会儿。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在组织帮助下,登上前往上海的列车,离开北平城。
1931年,敌人的魔爪伸向东北地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举动让东北民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听闻这些消息后,专门去了一趟东北,和冯仲云说,他要回到北平,号召一批爱国的东北学生,与他去到巴彦组织抗日游击队。
又由于到北平后,恰巧遇上学生群体要求到南京请愿,于是他改变计划,带领学生们威胁蒋介石集团撤回“火车不能载运学生”的命令,顺利抵达南京,围困蒋介石集团一众长官,高喊“反对投降”、“支持抗日”等口号。
全国学生群体在北平学生的感染下,也纷纷行动起来,于南京城内引发一股爱国学生浪潮。
蒋介石非常害怕这些学生闹出什么对他不利的事情,打算用武力镇压。于右任苦劝蒋介石未果,到底还是眼睁睁看着,蒋介石向那群学生举起铡刀,制造大范围伤亡事件,使得学生对蒋介石集团更加失望。
在此次事件中,作为领导者的他则又一次意识到,有一支武装队伍是多么重要!
不久,他去到上海寻找组织,和陈赓碰面。在陈赓的居所,他意外见到也在那里的周总理。周总理早就听闻他的名字和事迹,亲切与他握手,认真仔细听完他回东北组建抗日游击队的报告,对他愈加欣赏。
周总理鼓励他在东北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坚定必胜信念,带领群众战胜敌人!
他深受鼓舞,保证一定不辜负周总理的信任。
2个小时转瞬即逝,他害怕耽误周总理的工作,主动起身向周总理、陈赓告别,之后带领几个爱国学生装成商人的模样,穿过敌人重重封锁线,辗转回到哈尔滨,按照计划成立游击队。
他们曾和敌人展开无数次战斗。
有一回,他抱着激发东北同胞抗日信心的目的,带领大家攻打巴彦县城。他们在后半夜来到城外,做足准备事宜。待到拂晓时分,一声令下,战士们好似猛虎出山一样,冲向敌人。
敌人被他们的气势吓破胆,哪怕长官再三命令反击,还是败在游击队的手上。
只是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在东北地区战斗太长时间。
1933年,他在冯仲云的安排下,化名去到三江地区,以教员身份悄悄开展敌后工作。他时常给学生们讲爱国故事,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又在学校里成立童子军,军事化训练学生们,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
期间,他还曾跑了一趟北平城,为学生们带回来很多进步书刊。
为了深入敌人内部,他自学日语,有意接触某日本参事,得到其赏识,和参事成为“好朋友”。之后,他利用那名参事,在学校修建校舍,告诉学生,自己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他坚信那群日本人在华夏的土地上待不久,而他们出资建造的房子,他们到时候也无法“拿走”!
他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将敌人耍得团团转,经常收集各种有用物资,悄悄送到前线,忍辱负重为组织工作。
李景荫是他积极争取来的同志。他通过李景荫,帮助冯仲云拿到一部电台和20多支武器,后来更是策反李景荫,鼓励他带着大量武器,投奔我方。
1936年,他再一次利用计谋,为全县中小学学生每个人谋得两套制服,又给抗联部队送去大量急需药品。
而他的所作所为,也让他再一次引来敌人的警觉。
1937年,在小县城卧底4年有余的他听从组织安排,回到组织工作。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某天,他和李景荫等人返回驻地途中,突然遇到一小股敌人,意外牺牲在敌人的子弹下。
当李景荫赶到他的身边,腹部中弹的他捂着伤口倒在地上。李景荫问他伤势如何,他淡定地笑了笑,说:“子弹从我肚子打进去,皮带都被打断了,看来,我今天要交代在这里啦!”
李景荫赶紧让人回去叫卫生员,只是他的伤势实在太重,到底未能等来卫生员,便永远闭上双眼。
那一年,他才到而立之年。
他就是东北抗联名将张甲洲。
张甲洲出生在东北一个富裕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是一个三观端正的青年。
中学期间,他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进步老师的启蒙下,将革命火种埋在心里。
转年,张作霖为扩充兵力,下令在学校里招兵。张甲洲非常反感这个命令,勇敢带领同学们反抗,遭到学生开除。
其后,张甲洲考入沈阳中学,如饥似渴阅读很多进步书刊,以绝佳口才当选学生会主席,深受师生们的喜欢和拥护。他在“五四运动”浪潮席卷东北地区后,经常率领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又一次遭到学校开除。
但张甲洲并未就此放弃革命理想,他重返齐齐哈尔,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某工业学校,再度当选该学校学生会主席,鼓励师生踊跃参加革命活动,惨遭敌人逮捕。
在师生们和组织的营救下,他重获自由,失去到日本公费留学的资格,第三次丢掉学籍。
然而,正如前文所讲那般,永远不会停下追求进步脚步的他,和同学去到北平,开启属于他的璀璨人生。
张甲洲牺牲后,得知噩耗的周总理非常伤心。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亲自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站在张甲洲的遗像前,静静凝视故人遗像许久,缓缓流下热泪。
就像那句名言一样,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张甲洲等革命烈士,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将与山河同在,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
《张甲洲:让周总理热泪横流的抗日名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