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演员与缅甸演员共同走秀。
中缅演员合影。
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学生罗瑞冰(右上)现场表演缅语版歌曲《明天会更好》。
中缅演员合影。
《吉祥姐妹花》首期视频截图。
胞波情暖有多暖?中缅两国田间地头,两国新农人们频繁交流,让甜美的瓜和花在两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甜蜜蜜》《童话》《明天会更好》这些不同年代的中文歌曲,缅甸人都能唱上几句;在云南边境城市,一批批缅甸“小留学生”与中国朋友们共同学习成长,收获友谊和信任;在各类媒体上,一篇篇报道、一段段故事诠释着两国人民相知相惜的情谊。11月12日至14日,中缅文化交流周上,胞波们又带来了新的想法和合作、心的交流和相融,使情暖又增加了一些具象的表达。
田野共耕花和果
来自缅甸的花商杜裴裴丹带来很多娇艳的鲜花和永生花伴手礼,云南的西瓜专家刘振国则带来一批圆润饱满的西瓜,他们一起向大家分享中缅农业合作的“甜蜜成果”。
10年前,在云南留学的杜裴裴丹与云南鲜花结缘。后来她与丈夫一起创业,成立了亚洲花卉商城有限公司,专注于将云南鲜花销售到缅甸,并在缅甸推广热带花卉的种植。“我们希望通过鲜花为缅中两国经贸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桥梁。”杜裴裴丹微笑着分享。
2018年,该公司与中国企业共同建设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项目。杜裴裴丹介绍:“我们通过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了超过5000名农业从业人员,并通过在线课程让10多万人受益。”
中缅山水相连,气候互补。杜裴裴丹将云南的鲜花送到了缅甸,而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刘振国则在缅甸传授西瓜、甜瓜的种植技术。刘振国介绍,缅甸种植的西瓜、甜瓜是中国冬春季西瓜、甜瓜市场的主要来源。
20多年前,缅甸的西瓜开始输往中国,起初由中国的瓜农带着技术和资金到缅甸种植,后来缅甸的农民也学会了种植技术。
“2016年到2019年间,我在曼德勒开展西瓜和甜瓜品种实验和技术指导,每天和成百上千的缅甸农民在一起劳动、工作,指导他们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材料育苗、耕地、铺设滴管、种苗,防治病虫害。”刘振国回忆道。
刘振国供职的中国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是中国唯一一个向缅甸、越南、老挝提供技术服务的试验站,致力于提高当地的种植技术。“下一步,我们将帮助缅甸瓜农逐步实现西瓜的标准化分级,让缅甸人学到更多现代化种植、分级技术,提高瓜农收益。也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来自缅甸的更加优质的西瓜、甜瓜。”
接下来,像杜裴裴丹、刘振国这样的中缅两国新农人,将通过本次中缅文化交流周上发布的“吉祥·希望的田野”首批农业项目推荐宣传手册,向两国农民和投资者带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两国农业合作更甜更实。
“姐妹”开栏故事多
在中缅文化交流周系列活动“吉祥说”故事会的同传间里,中国姑娘新月和她的缅甸“姐姐”赵紫荆认真地翻译着嘉宾们发言交流的内容。通过她们流利的传译,中缅朋友得以在会场上顺畅而愉快地交流。事实上,这对“姐妹”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就在活动前几天,她们还共同拍摄了由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推出的短视频栏目《吉祥姐妹花》的首期节目。
2022年,新月从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缅甸历史文化硕士研究生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云南工作,结识了在云南师范大学任教的缅甸语外教赵紫荆。由于两人对中缅两国历史、文化和美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来二去,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在吃过赵紫荆制作的缅甸鱼汤米线后,新月萌生了拍摄一期使用云南食材制作缅甸美食视频的想法,于是《吉祥姐妹花》节目就这样诞生了。“我们用云南的食材做出了‘妈妈的味道’,在异乡也有了家的感觉和温暖。”视频拍摄的最后,赵紫荆眼里有泪也有光。
“此前,我的账号主要分享论文写作、答辩技巧,以及缅甸语词汇辨析、语法讲解、发音纠正等内容。但这不影响作为‘吃货’的我开辟新版块。”新月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账号“月小小吖”拥有5.3万粉丝,她的缅语视频作品深受学习缅甸语的中国人和在华缅甸留学生的喜爱。“我希望用粉丝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述更多中缅历史、文化、教育、美食等相关内容,用两国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来展现中缅深厚的胞波情谊。”新月说。
中缅文化交流周启动日,新月与另一位缅甸“姐妹”杜妙楠达相约拍摄下一期关于云南和缅甸舞蹈以及民族传统服饰的视频节目。
赵紫荆非常认同新月的想法。“来自不同领域的朋友可以讲述不一样的知识和经历,我对接下来的节目非常期待。”她认为,普通人真实而充满温度的经历和故事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诠释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艺术无界美相通
11月13日至14日,“中国火城 浪漫花都”胞波云南行文化交流活动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来自缅甸的歌舞演员表演了《曼德勒欢迎您》《又闻女孩织布声》等精彩缅甸传统舞蹈,并与楚雄的演员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彝绣服饰与缅装的同台走秀。
在姚安县光禄古镇,缅甸演员们对古建筑充满兴趣。“这里很美!”来自缅甸联邦共和国宗教与文化部的杜凯琳飘赞叹,古镇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一切都让她感到新奇。“虽然是冬天,但是云南的天气还是像春天一样。”缅甸国家电视台的演员杜宁依依莱还喜欢上了云南美食,每一餐,都与团友们将桌上的八宝饭和烤鸭“抢”得一干二净。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云南。第一次去的是西双版纳,看到了成群的大象,让我想起了缅甸。”缅甸国家电视台艺术家杜妙楠达觉分享,云南阳光和煦,植被丰茂,让她倍感亲切。席间,仅学习了一个多月中文的她为大家唱了一首《甜蜜蜜》,这首耳熟能详的中文歌迅速让中缅嘉宾一起哼唱起来。
“他们的服装都很精美!”听彝族歌手演唱《留客调》时,缅甸演员们对彝绣服装充满兴趣,听说彝绣还走进了巴黎、米兰的时装周,更勾起了大家的好奇之心。来到彝绣数字化产业园,演员杜妙苏惬小心地抚摸着精美的、时尚的彝绣服饰,爱不释手。
舞台中央,中缅两组模特缓缓步入视野。身着彝绣服饰的姑娘们,裙摆轻扬,绣花图案如同古老传说般细腻而神秘。缅甸的演员们身着传统缅装、手持镶金漆器登场,温柔地诉说缅甸文化的传奇、精彩与神秘。这一刻,跨越国界的文化与美学在空气中缓缓流动。
一山一水在歌中
在中缅文化交流周启动仪式上,勐巴娜西乐团深情演唱了歌曲《一山一水胞波情》。乐团成员刘永江说,仅从“舂筒不响,吃饭不香”“铓锣一响,脚底发痒”“胞波一水亲”等歌词上看,就能体会到中缅文化交相融合之处。“中缅两国山水相依,这些生动的表达不仅勾勒出一幅中缅文化交织的画卷,还反映了中缅边境人民那份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与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刘永江说,这首歌曲用男声五重唱的方式进行演绎,优美的和声受到了不少缅甸听众的喜爱,绵柔的歌声如同一条纽带,将每一位听众的心紧紧相连。“平时我还学习了一些缅语,期待在未来的作品中融入更多别样元素,让胞波情谊更加丰富多彩。”
当天,缅甸国家电视台的艺术家杜妙楠达觉以一首中缅双语歌曲《吉祥》为现场增添了更多风情。她撰写的缅甸语歌词,与中文歌词交相辉映,展现了她对两种文化的深厚情感。为了完美演绎这首歌,她用4天时间向中文老师请教,通过拼音标注、逐句翻译等方式,克服语言障碍,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深情动人。杜妙楠达觉说:“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平时也会听中文歌,此外我还很喜欢中国的旗袍,女性穿起来身姿十分优雅。”
作为文艺工作者,她渴望将缅甸更多的艺术瑰宝带到中国,同时也希望能向中国的艺术家们学习,共同为中缅文艺交流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让这份胞波情谊在艺术的滋养下更加深厚绵长。
媒体同行手拉手
缅甸国家电视台台长吴耶奈是一位多次访问云南的老朋友。
此行楚雄,吴耶奈每到一处,笔记本上都记得满满当当。彝族的传统歌唱方式和彝绣的精湛技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心灵契合,更通过共享彼此文化的精彩瞬间,促进了双方的情感联结。“文化上的深入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及文化背景。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合作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两国文化的精华,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尹文才全程跟随团组采访,于他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跨文化学习。
“尽管语言上存在障碍,但我深切感受到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真诚喜爱与高度评价。”尹文才说,近年来,楚雄彝绣产品不断登上国际舞台,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了解到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期待着中缅两国的媒体同行能够携手努力,推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胞波之间的友谊,使这份情谊更加紧密和长久。”
期待明天会更好
鲜艳的水彩画在屏幕上徐徐展开,鲜艳可爱的画笔下,太阳照射着瑞丽口岸和“一寨两国”,校园里中缅同学一起阅读、玩耍。
这幅画的创作者罗瑞冰是一名出生成长在瑞丽市的缅甸小朋友。跟随家人在瑞丽生活、学习的12年里,罗瑞冰与身边的中国同学、缅甸朋友做伴成长。这一次,她来到昆明,将自己的故事说给更多胞波听。
罗瑞冰说:“我的中国同学会帮我留心作业任务、笔记,我的缅甸同学不会的地方,我就用缅语再讲给他们听。”罗瑞冰母亲罗晓梦介绍,像罗瑞冰一样就读于瑞丽市第三民族中学的国际学生超过150名。“在中国生活的12年间,遇到了很多热心的中国邻居、诲人不倦的老师、友好的中国同学,这是她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罗晓梦说。
中缅文化周启动仪式上,罗瑞冰与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籍博士、海外传播官龙威共同发布“龙少文化FUN”工作室首个传播计划。
“我自己也是一名在中国奋斗的缅甸青年,我希望将这个群体的故事讲给更多人。”担任传播官的两年里,龙威在遮放闻过稻香,在德宏踢过藤球,采访了参与中缅合作的农业专家、救死扶伤的缅籍医生……因为一份职业,他认识了不少在两国奋斗的朋友,并希望通过屏幕和文字向更多人传递闪亮的胞波情。(记者 王欢 姚程程 沈燕 王韵雅 李玲 陈晨 李吒 实习生 李承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