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一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赵,Zhào,伯益(又名益,父大业,白帝少昊裔孙,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的后裔十四世孙造父为周穆王(西周第五代王)的驾车大夫,因驾车载穆王日行千里平乱有功,受周穆王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后代以赵为姓。宋朝国姓。据说赵姓放在《百家姓》第一位与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有关。
参考文献:《史记·赵世家》: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始祖:造父,擅长驾车
发源地:西周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
迁徙路线:
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领子孙迁往晋国,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赵国先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建都,后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西),最后迁至邯郸,后复国时以邢台为都城,赵国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河北大部,陕西、山东、河南一部分,赵亡前赵姓已分布于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等地区,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等。
秦攻克邯郸后,赵幽缪王赵迁(赵悼襄王之子)被秦始皇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子孙在湖北繁衍。赵嘉(赵迁兄长,前太子)被拥立为王,称赵代王,被俘,全族被迁至咸阳,后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天水赵氏)。
秦朝末年,秦国宗室恒山郡真定人(今河北省正定县)赵佗(中国最长寿皇帝)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为南越地区推广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农耕生产技术。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
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北魏时为防范北方柔然(鲜卑后裔)侵扰,天水赵氏的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今内蒙武川县),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回迁洛阳。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唐朝与蛮獠的战争,蛮獠,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发源于广东潮州)中开赴福建并定居。
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今广东广州市定居。
宋朝靖康之乱时,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又称豫杭)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历史名人:战国赵武灵王赵雍(胡服骑射)、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财神赵公明、汉代著名皇后赵飞燕(环肥燕瘦)、三国名将赵云(七进七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军权)、北周著名书法家赵文渊、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赵九章等。
祠堂:今山西省洪洞县城东北30公里处霍山主峰脚下的“赵城”,为赵氏天下第一祠,占地30余亩,由世界赵姓文史联研总会捐资三千余万元投建,中的造父通天塔高108米,塔分九层,塔内有504级(象征百家姓收录的504个姓氏)旋转台阶。塔前为高6米的赵氏始祖造父神像。
家规家训家风:
天水赵氏四戒:戒子孙不可随众结盟,子孙毋得擅卖祖山,戒子孙不可自相残害,戒子孙毋得窃葬祖坟。四戒后演化为家规二十条、家训十条、家约十二条。
嘉庆状元赵文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
现分布:赵姓在全国均有分布,根据公安部公开数据,河南分布最多,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省份。
总人口:赵姓约2860万,全国排名第8,在百家姓中位列第1。
赵姓作为百家姓的第一个出现的姓氏,系出名门,创建了赵国及宋朝等,宋朝国策崇文抑武,古代科技和文化得到了空前辉煌发展,但也间接导致了后期惨遭灭国的悲剧。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