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春秋时期,莒国(今山东日照)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他天资聪颖,被后世人尊为“圣人之师”,为当世及后世之师,也被人们尊为“圣公”。

《战国策·秦策五》: “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后以“项橐”代称早慧的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橐年仅七岁时,曾遇到周游列国的孔子,一番交谈后,孔子被项橐的聪颖所折服,遂当场拜项橐为师,这就是项橐“圣人之师”的由来。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学识渊博的孔子,为何要拜一个七岁的娃娃为师呢?孔子拜项橐为师,究竟有没有从项橐的身上,学到东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孔子跟项橐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有这么一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就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拜七岁项橐为师的典故。

据《史记》记载,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遇到了年仅七岁的神童项橐;当日孔子乘坐了一辆马车,看到前方有一孩童用土围了一座小型的城池模型,还悠哉悠哉的坐在里面,即便看到孔子的马车前来,也没有躲避的意思。

孔子当即询问道:“你看到马车前来,为何不避”?

项橐闻言,却反问道:“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闻言先是愣了愣,随后便要从项橐搭建的土城旁绕过去。

可就在这时,项橐又喊住了孔子,说孔老先生好没道理,为何放着城门不过,偏要绕城而过呢?孔子笑曰:“你画的城门太小,我怕踩坏了你的城门。”

项橐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于是用手指在空中虚划一番,然后恭敬地对孔子说:“大人,大城门画好了,请上路前行吧。”

孔子见项橐很是聪颖,遂邀请项橐结伴而行。

途中,孔子询问了项橐诸多问题,项橐非但对答如流,且还能适时反驳孔子,这让孔子惊叹之余,暗自佩服这孩子心智过人,于是礼贤下士的孔子便和这孩子结下忘年之交,拜他为师。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典故为后世久久传颂,项橐也因孔子有了“圣人之师”的尊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在跟项橐接触之后,便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孔子看来,项橐虽然年仅七岁,但他身上也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遂说出这么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其宽广的胸怀,以及谦卑待人,值得人们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能有些人的行为作风令人不喜,但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有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让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点,不要学习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拜项橐为师并没有拜错,他在项橐的身上总结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理;时至今日,这一至理名言仍然影响着每一代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