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病重

1971年,陈毅被诊断为结肠癌,妻子张茜感觉天旋地转,内心无比煎熬,在陪护陈毅的日子里,张茜日夜不停的劳累着,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陈毅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向叶剑英表达了一个小小心愿:“能不能让珊珊回来照顾照顾我?”叶剑英立即把在河北学医的陈珊珊调回北京,并指示她:“把父亲说的任何话都记下来,向我报告!”

一到北京,陈珊珊火速赶到医院。张茜看到心爱的女儿,把多天以来所有的无助和不安都倾吐出来,第一句话就说:“珊珊,你帮帮我吧!”

目睹了母亲的脆弱,陈珊珊擦干眼泪,一边照顾病重的父亲,一边安慰心力交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艰难的日子。

1971年12月24日,陈毅早上一睁开眼睛就问:“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吧?”

护士告诉他,毛主席的生日是两天之后,陈毅骨瘦如柴的脸上挤出一丝微笑:“我要吃点长寿面、寿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和子女们

12月26日,天还没有亮,外面一片漆黑。静悄悄的病房里,陈珊珊还在熟睡当中,陈毅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要吃面条。”

陈珊珊猛地睁开双眼,意识到是爸爸在说话,赶紧回答:“爸爸您等会,我就去端来。”

陈珊珊不由得心里一阵欢喜,几十天以来,爸爸浑身难受吃不下饭,今天却主动开口要吃面条,难道这是病情好转的迹象?陈珊珊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马上把爸爸的要求告诉护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生前最后一张全家福

护士知道陈毅许多天都没有进食,突然听说他要吃面条,感到很惊奇,唯有妻子张茜读懂了陈毅此举的深情,她流着泪走到厨房,交代厨师做一碗面条,另外再准备几个寿桃。厨师看陈总总算有胃口进食了,怀着高兴的心情点燃了炉火。

不久后,陈珊珊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走进来,陈毅没有血色的脸上泛起红晕。虽然吞咽十分吃力,但他还是忍着剧痛咽下女儿喂的长寿面、寿桃,在毛主席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给他过了78岁大寿。陈珊珊看着爸爸有了那么一点胃口,轻舒了一口气。

这天上午,医生进来查房,陈毅打起精神对医生说:“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我早上吃了面条。我要争取年底下床走一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陈毅

陈珊珊听到这句话,心里“轰”的一声,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原来爸爸吃面条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为了给毛主席过寿。

陈毅病重与住院的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让许多老同志既忧心又难过。

周恩来没有提前打招呼,便匆匆赶来探望,他拉过椅子,坐在病床前,关切地询问了陈毅的身体状况,时而像挚友热心宽慰,时而像兄长殷殷叮咛,让陈毅一家倍感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陈毅

没过多久,刘伯承也来了。由于双目失明,刘伯承去哪里都需要别人搀扶,但他还是不怕麻烦的来到陈毅的病床前。两位老战友没有说太多话,但早已在一种无声的默契中,把鼓励的话传递给对方。

临走前,刘伯承千叮万嘱:“你瘦了,你要好好吃饭,安心治疗,等你病好了,我们一块去爬香山,一块去攀“鬼见愁”,我刘瞎子离不开你这‘拐棍’啊!”

朱德、康克清夫妇来了,聂荣臻、张瑞华夫妇来了,李富春、蔡畅夫妇也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十大元帅

王震带着小孙女来了,他怕陈毅在病房里太闷,经常来看望他,而且每次来都不像是看望病人,像是到老朋友家做客,一呆就是很长时间,陪陈毅唠家常,谈国事,安慰他静心养病。

小姑娘非常喜欢陈毅,她不知道病痛为何物,每天来都会扑到陈毅怀里,笑眯眯地说:“陈爷爷,亲亲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震和孙辈合影

叶剑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病房里,他担心陈毅的身体吃不消,经常和他说一会儿话就走出病房,在病房外的走廊里走来走去,却始终没有离开。

虽然汇集了这么多人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援,但陈毅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他常常陷入昏迷,而且出现了呼吸不畅的症状。

一天,陈毅气息微弱地说:“珊珊,几点了?”

距离他上一次问时间,只不过过去了半个小时,很少见他有这样着急的时候。陈珊珊知道,爸爸是在等待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会议、并于不久前刚刚回国的乔冠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乔冠华在联大会议上

这是中国时隔22年再次重返联合国,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陈毅,虽然重病在身,仍然为这历史性的一刻欢呼雀跃。

他兴奋地说:“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解决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是靠国家大,人口多,而是要靠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强,在国际上说话才有分量,才能在安理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没过多久,乔冠华终于在陈毅的期待中出现了。陈毅激动地坐起来,隔老远就伸出手,嘴里由衷的赞赏道:“伟大的胜利,伟大的胜利。”

乔冠华看到陈毅憔悴的的模样,脸上闪动着泪光,快步走到病床前,俯下身子,紧紧地抓住陈毅的手,深情地说:“在联合国遇到许多外国朋友,他们都让我转达对您的问候。他们都十分想念您。好几位非洲国家的外长,都请您病愈后再去访问。”

这是陈毅少数意识清醒的时刻,听到乔冠华的话,他的心里微微一暖,用力地点点头:“谢谢,很好。”

一天,陈毅的精神尚可,张茜带着女儿陈珊珊、儿子陈昊苏面带笑容走了进来,把一幅书法字画放到陈毅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和张茜

住院以来,陈毅看着张茜替自己担惊受怕心里很不好受。今天,他一眼就看出张茜心情不错,自己的兴致也高了起来。

张茜带来的是画家齐白石的书法作品,这是1957年,93岁的齐白石在去世那一年完成的,因此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陈毅对字画情有独钟,他饶有兴致的看着眼前这副字,猛然一怔又不禁惊喜得两眼泛光:这不是他很多年前的诗作《赠同志》嘛!

看到陈毅高兴的样子,张茜也跟着高兴起来,当着孩子们的面深情饱满地朗诵起来:“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陈毅听完欣慰地笑了,这首诗恰恰代表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乌云终将消散,寒冬终将过去,陈毅想着春天就要到了,不停地给自己打气:“我会好起来的!等我手术伤口长好后,我还要站起来,我还要走路,还要做些工作。”

张茜看到了丈夫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被他的坚韧震撼了,连连点头说:“好!”

然而天不遂人愿,1972年元旦期间,陈毅昏迷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张茜和子女们在惶恐不安中迎来了新年。医院外到处弥漫着新年的热闹气氛,但陈毅一家人的新年却显得格外煎熬。

1月2号,昏睡中的陈毅脸上、额头上都冒起了汗珠,体温异常的高。

下午3点钟,李先念心急如焚的赶到病房。这时候,陈毅的意识还算清醒,看到老战友熟悉的身影,他微微睁开眼睛,吃力地说:“谢谢你了,老同志,我不能多讲话。”

李先念久久凝视着病床上的陈毅,心里在默默流泪,但他一直极力忍耐着,直到走出病房,才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先念

晚上,陈毅的烧退了,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周恩来一结束当天的工作,便马不停蹄赶到医院。那天深夜,周恩来和陈毅关起门谈了很久。

后来,陈毅又经历了几次昏迷。

醒来后,他看到儿子陈昊苏、女儿陈珊珊满脸担忧地围在病床前,微微启动嘴唇,发出细微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红军......毛主席......坚持原则......”

1月6日,陈毅一脸虚弱,又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张茜、陈珊珊、陈昊苏眼巴巴的望着病床上的陈毅,他们多么希望奇迹能够出现,让他们亲爱的丈夫、爸爸快点好起来。

也许是亲人们内心的呼唤被听到了,没过多久,陈毅缓缓睁开了眼睛,嘴唇抖动,小声呢喃着。

他认出了围在病床边的每一个人,认出了他的妻子、子女,眼圈微微泛红。陈珊珊心思敏锐,看出爸爸想说话,连忙俯下身把耳朵靠近他嘴边,听见他说:“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就这样,陈毅喃喃自语了几句,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1972年1月6日晚上11时55分,陈毅逝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

王震和他的小孙女一直守在病床边,此时的王震已是泪流满面。小孙女看到爷爷伤心哭泣的模样,不停地晃动着陈毅的手臂,哭喊着:“陈爷爷,你醒醒!陈爷爷,你亲亲我!”

张茜也无助地呼喊着陈毅的名字:“仲宏,仲宏。”却得不到任何回应,她的心被撕裂了,眼泪如同开闸的洪水倾泻而出。

虽然病床边围满了亲人、医护人员,但张茜讲话的神态,仿佛周围只有她和陈毅两个人。这对相伴了几十年的革命伉俪在做最后的告别,谁都不忍心打扰……

陈毅追悼会

1月7日早上9点钟,工作人员已经连夜将陈毅的病房布置成灵堂,陈毅安详地躺在床上熟睡着,张茜强行振作起来,等待着吊唁的来宾。

王震带着孙女来了,他恭恭敬敬地向陈毅的遗体鞠了一躬,然后走到张茜身旁,哽咽地说:“保重、保重。”

刘伯承在秘书的搀扶下赶来了,他一迈入灵堂,还没有等人上前迎领,就朝着正前方鞠了三个躬,随后左转九十度,再次鞠了三个躬,在场的所有人,面对此情此景无不痛哭流涕。伴随着一阵阵哭声,刘伯承朝灵堂每个方向都鞠了三个躬,好几次张茜都忍不住捂嘴哭出声来。

张茜走到刘伯承的身边,把他扶到陈毅的病床前,嘴角抽搐地说:“仲弘在这儿,仲弘在这儿。”刘伯承又向陈毅的遗体鞠了三个躬,便匆匆走了。刚迈出灵堂,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陈毅的诗友赵朴初迈着沉重的步伐来了,在陈毅故去的当晚,他噙着热泪写下一首悼诗:“殊勋炳世间,直声满天下。 刚肠忌鬼蜮,迅雷发叱咤。 赖有尧日护,差免跖斧伐。 众望方喁喁,何期大树拔。 岂徒知己感,百年一席话。 恸哭非为私,风雨黯华夏。”

周恩来来了,他面色沉重地问候张茜及其子女,然后赶着去处理陈毅的丧事。

由于陈毅的关系很早之前就调到军委,中央决定由军委主管治丧事宜,李德生领导治丧小组,国务院相关部门从旁协助。周恩来征求了几位老帅的意见,最后敲定葬礼规格:略高于李天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天佑上将

“规格略高于李天佑”成为陈毅治丧工作的总原则,草拟悼词时,负责撰写悼词的工作人员也找来李天佑的悼词作为参考。

然而,1955年授衔时,李天佑获授上将军衔,陈毅获授元帅军衔。1970年,李天佑逝世时是副总参谋长。1972年,陈毅逝世时是军委副主席。无论是军衔,还是军职,两人都足足相差两级。

所以,撰写悼词的工作人员决定把已经去世的元帅、军委副主席的悼词作为参考对象,最终参考了于1963年12月逝世的罗荣桓元帅的悼词,完成了悼词草拟工作。

陈毅的追悼会分为两部分:一是遗体告别式,二是追悼会,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3点钟在八宝山公墓举行,由叶剑英致悼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剑英

出席追悼会的名单也基本确定,包括: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汪东兴、徐向前、聂荣臻等。

陈毅逝世后,毛主席的心情是沉重的,据毛主席的警卫队长陈长江回忆:

那几天,主席的精神一直不好,吃饭、睡觉都不正常,脸色苍黄,一脸阴霾。是焦躁?是困倦?使人难以琢磨。看到我们,也不像往日那样主动说话,问这问那;而是不管见谁,都板着面孔。

1月10日,陈毅追悼会将在下午3点举行。这天中午,毛主席吃过晚饭准备小憩一会儿,但他上床后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只好起身重新坐回沙发上,拿起手边的书看了起来,可是一个字都看不进去,显得心烦意乱。

不一会儿,毛主席问工作人员:“现在是什么时间?”

工作人员回答:“一点半。”

毛主席重重地拍了下沙发,像是下定某种决心:“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说完,他扶着沙发边缘站起来,摇摇晃晃地往外走。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工作人员都愣住了,但见惯了大场面的他们很快回过神来,分头行动,把这件事通知下去。

警卫队长陈长江紧急致电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副局长张耀祠,告知了毛主席的临时决定,后又致电周恩来办公室。

中午12点钟,周恩来坐在饭桌前,但他手里的筷子压根没动过。陈毅的离世震动着他的心,连续好几天他都食不下咽。

正好这时,“游泳池”的电话来了。周恩来得知毛主席要参加追悼会,立即致电中央办公厅:

我是周恩来,请马上通知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务必出席陈毅同志追悼会;通知宋庆龄副委员长的秘书,通知人大、政协、国防委员会,凡是提出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要求的,都能去参加。”

毛主席的出席,意味着追悼会的规格在无形中得到提高。挂断电话,周恩来没来得换掉身上的睡衣,直奔追悼会现场,在车里换好衣服,比原定的时间提前到达。

这时候,八宝山的工作人员正在布置追悼会现场,现场总指挥被告知毛主席要出席追悼会,迅速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儿,重新调整了相关部署:

一,写花圈飘带的同志赶紧准备笔墨纸张,给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新送的花圈写飘带;二,重新测量划分场地,把中央领导同志站的前区位置多让出一块来;三是要求各休息室服务人员和门口的值班人员坚守岗位,保证秩序,保证安全。

八宝山礼堂西面有两部电话,周恩来将它们用作军委内部电话,传令指挥追悼会的相关事宜。

在紧张的气氛中,周恩来找到张茜,告诉她:“毛主席要来!”

张茜听到这个消息,不禁热泪盈眶。

周恩来叹了口气,耐心劝道:“张茜,你要镇静些啊!”

张茜疑惑地问:“毛主席他老人家为什么要来?”

周恩来没有作出解释。

随后,周恩来又去检查各项布置工作,并询问工作人员:“准备让毛主席在哪里休息?”

工作人员说:“在第三休息室。”

周恩来走进休息室,检查了休息室的沙发、茶几、茶杯、烟缸等物品是否完好无损,然后满意地点点头。

下午,毛主席的车辆抵达八宝山。陈长江看见大门口空荡荡的,没有人前来迎接,以为通知晚了,有关人员还尚不知情,快速下车,一路小跑到礼堂,想告诉大家毛主席已经到了。

当他推开礼堂休息室的门,看到周恩来、宋庆龄、叶剑英等人齐刷刷地坐在沙发上,心里由衷的敬佩周总理的办事效率。

由于八宝山的礼堂是新建的,还没有安装取暖设备,冬天势必会感到刺骨的寒冷。但李长江一走进来就感到周身暖烘烘的,没有一丁点冷意,他询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是周恩来特地叫人搬来十几个电热炉,就是为了让毛主席到了之后能暖和点。

大家听说毛主席来了,一起前往门口迎接。周恩来看到毛主席的身影,迎上前去,伸出了手:“主席,一路还顺利吧?”

毛主席说:“还好,你早到了吧?”

当张茜见到毛主席,激动地问:“主席,您怎么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张茜

毛主席的眼里也含着泪水,语调悲伤但又很坚决地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

毛主席的话像一股暖流流进张茜心里,她向毛主席诉说了陈毅病危时的事情:“陈毅病危时,还想到主席的寿辰,12月26日那天,他进食已经很困难,但是还吃了一点寿桃、寿面,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毛主席听后,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下午3点钟,追悼会准时开始,致悼词的人选由叶剑英更改为周恩来。毛主席挽着黑纱,带领大家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他的内心笼罩着巨大的悲伤......

后记

在陈毅病重及逝世后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亲人们无尽的哀伤,也看到了老战友流下滚烫的热泪,那段珍贵的历史,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