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系列播了好几季了,但火到全球吃瓜群众一起追的,《爱4》还是头一份。
节目组连夜出了6种语言字幕,看得出来,这泼天的富贵是稳稳接住了。
其中要说谁最抗收视,麦琳绝对是一姐、冠军!搁春晚那都是压轴级别的存在。
but,是全方位黑红出圈,黑到让大家不约而同放下了手中晚学、花学、珂学课件,全都水灵灵研究起了麦学。
麦学第一课,话要拐着弯的说。
李行亮(麦琳老公)外出买东西的时候,麦琳想喝咖啡,说出口却带着一种阴阳感:”我配拥有一杯咖啡吗?“
看似低姿态,实则却有一种道德绑架感,让对方压力变大,从而提高请求成功率。
ps:并不是百试百灵,非血包老好人体质慎用...
麦学第二课——顾左右而言他。
李行亮专门去上海给麦琳买青团,没想到麦琳不仅没感动还指责李行亮没选到她爱吃的口味,送礼物也送不到她心趴上。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李行亮买了所有的口味,其中就包含她爱吃的咸蛋黄肉松...
而诸如此类前后矛盾的话,节目中还有很多。
一边说自己不看重物质,一边说有名牌包包会让自己有面子。
so,节目一经播出之后,网友们便审判起了麦琳的迷惑行为。
不少人都觉得她是典型NPD的表现,李行亮就是那个怨种血包。
不少网友感觉在麦琳的衬托下,其他几组嘉宾都显得正常了起来。
逐渐的,网友的攻击点也从就事论事变成了外貌攻击。
表示麦琳的外貌这跟她节目上立的自律、爱干净的人设一点都对不上,diss麦琳是撒谎精。
emmm,其他的事大人不做评价,但嘲麦琳身材走样配不上李行亮倒是也大可不必。
麦麦和李行亮接连生了两个孩子,还有一胎曾8个月胎停引产,这种伤害对女性来说是巨大的。
身材走样也是频繁生产导致的,真没必要攻击到外貌上...
而且她一系列迷惑行为有可能并不是本性如此,毕竟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就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其实,我们也常常被冲动支配。
比如无法控制的购物瘾,每个月都说好要控制消费,却总是一不小心就买多了,往往反应过来的时候,钱包也瘪了。
以及游戏上瘾、短视频上瘾、咖啡上瘾...
虽说上瘾爽是爽,看着别人自律又积极,健身读书两不误,人生已经next level。
再反观自己每次决心走向正轨迎接自律充实的新生活,最后还是抵挡不住诱惑...真的挫败感满满。
有时候感觉不是单纯的爱买了,而是已经到了上瘾控制不住的程度,也会一度怀疑是不是心里有病...
so,咱就说,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上瘾了啊?又到底该怎么利用前额叶这个开关,让自己重新积极起来?!
越是抗拒,越是沉迷
你,上瘾了吗?
上瘾性行为可以分成病理性和心理性两种,我们日常所说的“上瘾”,其实更多是心理性的。
往往表现为对某件事的渴望、喜爱,甚至不自觉的过度重复和投入。
虽说不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健康,却无色无味巨毒,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早已无法自拔。
就拿熬夜来说吧,一开始我们可能只是单纯因为工作牺牲休息时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逐渐变得根深蒂固。到了后来,即使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会不自觉地选择熬夜...
一些姐妹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自制力太差,但其实,这都是大脑的锅!
首先,“上瘾”这事,会拉高我们的快乐阈值。
它能在短时间内给予大脑强烈的刺激,从而释放大量多巴胺,驱使我们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直至成瘾。
but,这种快感是有条件的,它依赖于重复的行为来维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巴胺的活力减弱了,大脑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耐受性,需要更多的刺激获得同样的满足感。
作用在人身上,就是从前刷10分钟短视频就能获得快乐,现在得连续刷1个小时才能get差不多的感觉。
不知不觉间,一下午的时光就被耗走了,脑子也变得麻麻的。
另外,上瘾性行为会给大脑带来的第二个影响,则会增加我们的期待和渴望值。
大脑的杏仁核,负责调控情绪,作用就是将快乐的记忆储存起来。
一旦我们在日常中接触到了与之相关的信息,杏仁核就会迅速激活这些记忆,并激发出强烈的情绪反应。
从而进一步强化大脑对上瘾行为的渴望,让戒瘾变得更加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直播的时候,即使自己并不缺衣服鞋子化妆品,却总是忍不住买买买的原因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瘾不仅仅是一种心理依赖,还会导致前额叶皮层萎缩。
长此以往,不仅脑子会越来越不灵光,人也会变得更加焦虑、浮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而当现实生活无法提供满足感,我们便更容易屈服于短暂的快乐。
最终造成脑子变锈—产生挫败感—注意力转向其他成瘾行为的恶性循环...
上瘾的背后
是隐藏的童年创伤...
这时候可能有同学要问了,为啥别人都能和诱惑say no,只有自己抵抗不住?
其实,行为成瘾背后,也许隐藏着被惯性忽视的童年创伤。
压力塑造倾向
早前《心理技术与应用》曾发表过一项研究,以4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成年人童年创伤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结果表明,经历童年期创伤的人群游戏成瘾率高出普通人群1.5倍。
这是因为童年压力会改变我们大脑中的伏隔核神经元结构。
而这个部位也被认为是参与成瘾行为神经通路的重要中枢。
当压力介入时,大脑中伏隔核的自然奖赏通路被破坏,它压抑了人体自然获取快感的途径。
此时,日常事物(阅读、运动)不再能激发喜悦,为了获取快感弥补空虚,我们只能向外界寻求更强烈的刺激。
可以说,童年的压力类似于追求快感的的催化剂,它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对成瘾的倾向...
创伤制造空虚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所有行为都是由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引起的,成瘾也不例外。
小时候想买什么东西,却被父母N次拒绝的姐妹,长大后更可能会购物欲爆棚,继而出现无法克制的情况...
童年时接收到过多负面情绪的姐妹,会通过吃东西去缓解自己的恐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惯。
一旦面临恐慌、抑郁或压力,就不由自主地开始暴食,希望用这种方式填补内心的安全感。
最关键的是,在经历了创伤之后,个体往往难以融入现实生活。
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信任他人,也很难触碰到真实的世界。
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链接,又会造成内心的空洞,进一步沉迷上瘾行为...
找回大脑掌控权
拒绝上瘾小tips!
事实上,轻微的上瘾没有演变成严重的依赖,我们都不用太担心。
类似童年创伤的导致的上瘾行为也可以正向弥补,重新好好养自己,做好这几个小tips!
设置满足时间
强行戒瘾,只会引起逆反心理,反倒容易加重上瘾行为。
我们不妨顺其道而行之,以一种更健康的方式接触它们。
推荐大家先在头脑里想一个让你上瘾的行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规划出特定的时间来满足这些瘾。
拿手机举例,可以尝试从缩短三分之一使用时间开始,逐渐把手机使用率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紧接着关闭通知推送,目的是为了切断多巴胺的神经递质传导,减少因通知产生的即时反应。
帮助我们更专注于当下的活动,而不是被手机上不断弹出的通知所分散注意力。
找到可替代的方式
等到对上瘾物的依赖没有那么高,咱们就可以找一些娱乐来替代它们。
只要这些爱好能激发你的兴趣,它们就有能力成为新的快乐源泉,取代成瘾行为。
大人更推荐同学们做一些专注力高的(一次至少2个小时),不仅能有效戒瘾,对于我们前额叶的锻炼也非常有效果,一举N得。
提升自我价值感
归根结底,上瘾行为的源头,其实还是自我价值感太低。
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快乐、幸福,这种内在的空虚和不安全感驱使我们不断寻求外界的刺激和认同,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so,平时我们一定要多多夸奖自己,时刻奖励、犒劳自己(比如定期喝个奶茶、吃顿好吃的,买个新包包啥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