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的葬礼上,毛主席注意到放在角落里的一个花圈。这个花圈不算贵重,但上面的挽联却令毛主席十分欣赏。但是却对赠送花圈的人不了解,于是询问了陈毅的妻子张茜后,毛主席叫来周总理:“你去过问一下,尽快给他安排好工作。”

写这副挽联的人是谁?为何毛主席会如此关心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人名叫张伯驹,身份有些特殊,他的父亲张振芳和袁世凯是亲戚关系,张伯驹可以叫袁世凯表叔。由于家世显赫张伯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按照家里的规划,张伯驹将来要走政治路线,但是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他更喜欢字画戏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张伯驹一个文人,和擅长打仗的陈毅,应该是沾不上关系的。但是建国后,稳定的社会环境,终于让陈毅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7年的夏天北海举办了明清书画作品展,陈毅得知后便想去看一看。参观完这些作品后,陈毅对这次书画展的主办方很感兴趣。因为这次展会,不仅布置得很雅致,而且诸多作品出自名家之手。

见了主办人后,陈毅这才明白,原来会上的很多作品都是张伯驹的收藏,若是没有他的慷慨援助,这些展会恐怕也办不起来。陈毅这一下对张伯驹更感兴趣了。于是给张伯驹发了请帖,希望见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陈毅的大名,张伯驹早有耳闻,他对陈毅很是佩服,早在七年前就想上门拜访。可是时运不济,身边总是有事,至今也没有机会和陈毅见面。这一次受到陈毅相邀,张伯驹忐忑又激动。

刚来陈毅家,张伯驹还有些拘谨,但随着两人聊天内容的深入,张伯驹深感陈毅就是自己的知音,无论是书法、画作、文化,陈毅都能和他侃侃而谈,显然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因为这种无言的默契,张伯驹和陈毅很快就成为知己。后来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是两人靠着书信来往,感情依旧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对张伯驹的关心不仅体现在书信中,他对张伯驹的生活也十分关注。在1958年的时候,张伯驹的事业遇到一些麻烦,他本来可以靠陈毅解决问题。但他并不想这段友谊沾上功利,因此来往的信中对此事绝口不提。

但陈毅对这位友人十分关心,知道他困难,立刻就找了当时吉林省的省委书记于毅夫。于毅夫和他的私人关系不错,陈毅斟酌之后表示,希望他能给张伯驹一份工作

于毅夫知道张伯驹此人的才华,加上有陈毅的求助,因此很快就给张伯驹安排了一份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1月6日,张伯驹听到一个噩耗传来——陈毅元帅在病痛中去世。他不禁悲从心来,眼泪噗意地落下,嘴里低声呢喃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

他看新闻,说陈毅元帅前几天还接待了一次外宾,看上去神采奕奕。怎么忽然人就没了,张伯驹难以接受这个噩耗,更不敢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因此只是将挽联和花圈交给陈毅的妻子后,便匆匆离开。

张茜是知道两人的交情的,于是便将挽联带到了陈毅的追悼会上。正是这一关系,才有了毛主席见到挽联后发生的故事。

仗剑如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主席从张茜那里得知两人的关系后,没有出声。片刻后,才开始询问张伯驹现状如何。张茜只是说他的生活还没有着落,毛主席思考了一会,便对周总理说:“张伯驹先生这样的人才还是要给出路的,起码要给人家一口饭吃。你是总理,你给他安排一个工作吧。”

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张伯驹最后进入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