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 人和 粮安

——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暨冬春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会议侧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如何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1月13日,省政府在临沂市平邑县召开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暨冬春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会议,探寻建设山东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路径,安排部署全省冬春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冬的平邑,枫红菊黄胜春华。

蒙山脚下的柏林镇罗圈峪村是英雄的村庄,村民“一扇门板”救治八路军的红色故事感人至深。如今,春秋有果、冬夏有菜、四季有花、闲地生金,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

罗圈峪村挖掘红色文化,干群一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建设多彩缤纷小花园、村民休闲小公园、食景相宜小菜园、枝头飘香小果园、生态经济小苗圃园“五小园”,用“小投入”带来环境“大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温水镇前南林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门前植被环绕。这个村连续5年开展“花落谁家”评选、用“一朵红花、一盆鲜花”激励村民长效化保洁的做法让参会人员眼前一亮。

曾经的前南林村环境脏乱差,群众追求“乡村美”的意愿强烈。村里用好山东省军区对口帮扶机遇,坚持分片化推进、标准化提升、长效化保洁,带动村民照着做、比着干,实现了“由乱到治”的美丽蝶变。

从“环境美”到“生态美”再到“人文美”,建设和美乡村,不仅要注重“美丽颜值”,更要涵养“精神内核”。

“寻根问祖老槐树,生生不息百槐园”,始建于明朝的温水镇永西村挖掘“槐”文化内涵,创建“槐魂精神”党支部,用孝善美德激励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用乡情乡愁感召归雁人才反哺村庄建设,党群同心,合力共建,村子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村容村貌变了,村民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用各种方式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只争朝夕。2023年,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实施具有临沂特色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并以之为抓手,突出“四个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坚持全域谋划,成方连片推动。将全市乡村划分为368个片区,目前已投入28亿元实施整治提升项目8868个,逐步推动沂蒙乡村全域净、全域美。

坚持全域清洁,专群结合整治。每个自然村配2至5名专职环卫工人,组建500余个环境保护服务队,开展活动6700余次,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群众的“急难愁盼”。

坚持全域提升,共建共享共惠。把城乡融合作为基本路径,推动更多普惠性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进村入户”。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率分别达到99.6%和92.6%,新改造提升村卫生室1070个,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清洁取暖,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坚持全域保障,建立长效机制。首创“美德+信用+金融”积分试点,引导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做好事、挣积分、换贷款,累计发放贷款205亿元,惠及群众4.2万户,极大激发了群众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沂蒙美如画,陶醉忘归期。两年间,我市建成市级以上百千工程片区193个,覆盖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被中央农办确定为“三农”工作基层联系点,成功举办“乡村振兴齐鲁论坛2024”。平邑县获批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区;蒙阴县、沂水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乡村振兴成为我市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路走来,平邑县“一花一果一头牛”特色产业格局成为县域发展的新引擎。乡村振兴道路上,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抓好“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成为参会人员共同思考的话题。

作为粮食生产大市,我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全力打造新时代“沂蒙粮仓”,而高标准农田在防汛抗旱减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全市累计建成690.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省建成面积的9%,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3%,粮食亩均增产50公斤左右,为全市连年粮食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人心中都有化不开的乡愁,而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地市好的经验做法,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为加快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贡献临沂力量。

临报融媒记者 朱鹏 通讯员 公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