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一位佩戴助听器的老人。图/IC photo

网络上泛滥的低价助听器,可能让老人们“越戴越聋”。

新京报记者对国内电商平台销售的低价助听器进行调查发现,假冒、贴牌、无验配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助听器打着“智能降噪”“无需验配”旗号,实则只是扩音器。

伴随着身体的衰老,不少老人出现了听力损失情况。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是帮助老人解决听力障碍问题的常用方式。然而,我国听障老人的助听器佩戴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很多老人购买和使用助听器时更是缺乏有效支持。

因为线下门店销售的进口助听器价格过于高昂,不少老人及其家属转而在线上选购助听器。可是,有的“助听器”商家拿不出医疗器械注册证,有的用模拟机冒充数字机,行业内还存在大量贴牌现象,品牌方缺乏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的有效控制。

需要强调的是,助听器不是普通电子产品,而是有着严格准入标准的医疗器械。有关专业人士曾指出,未经专业验配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助听效果,还可能因设备将“噪声放大”,对使用者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致聋。

这就意味着,市场上销售的不少低价“助听器”,并非医学意义上的助听器。一些商家将无医疗器械注册号的假冒助听器以“助听器”之名进行销售,已涉嫌虚假营销。就像报道所指出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擅自宣称自己是医疗产品,不仅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严重时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同理,助听器销售并非“一锤子买卖”,其验配和后期调试理应成为商家服务的重要组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曾发文强调:助听器不可以随便购买,一定要到医院耳鼻喉科和专业听力机构验配。且要定期复诊、定期调试助听器才能达到最佳补偿状态。就像近视患者配眼镜一样,助听器的专业验配,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部分老人即便明知网上购买低价“助听器”存在各种弊端,为何还要冒风险?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显著的价格差异。而且,在网购已成主流消费方式的当下,传统渠道确实也存在不够便捷的问题。

如果仅仅以“一分价格一分货”看待助听器市场,让消费者承担乱象的后果,就难免忽视一些本质上的问题。助听器是听力障碍者的“刚需”,无序的市场,只会给产业长远发展添堵。

考虑到一些假助听器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平台就需尽到审核责任,坚决反对商家“挂羊头卖狗肉”,打击虚假营销、以次充好等乱象。至少不能让连医疗器械注册号都没有的“助听器”公然售卖。

另外,相关部门有待建立精细化的管理机制,让广大消费群体有机会选择高性价比产品。

一位受访专家就表示:“助听器不是越贵越好,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有的老人听力损失程度为轻度至中度,购买昂贵的助听器可能是不必要的负担。不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分类设置准入门槛,在确保产品功效、质量的前提下,引入充分市场竞争。

在网上销售低价设备的国内厂商则应意识到,“低价低质”并非生存之道。诸如手机、电动汽车等产业的经验告诉人们,中国厂商建立品牌优势,归根到底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提升研发能力,攻克核心技术壁垒,突破国外厂商的垄断,才能以实力征服市场。

提升助听服务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部门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除了加大监管力度外,在激发消费增长新动能的大背景下,不妨把正规品牌的助听器纳入补贴范围,引导消费者以实惠价格获得优质服务。

撰稿 / 南木(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