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孙子·谋攻篇》中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战争中,只有全面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才会打胜仗。作战时切忌狂妄自大和轻视对手,历史上因为犯此错误而打败仗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今天要讲的清缅战争,就是因为清军错误地估计了缅军的实力,导致战争持续时间长不说,而且耗资巨大,最后也没有取胜,双方都筋疲力尽,只好议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清缅战争发生在18世纪末,从1762年小股缅军骚扰中国云南开始,一直到1769年清缅大军双方签订合约决定休战。这场战争,总共持续了7年之久。表面上,好像是清军获得了胜利,缅甸愿意表示向清朝纳贡。但是实际上,双方都损失惨重,清朝也没有获得多少利益,费了力气也没有讨到好。

现在缅甸可能不被很多人所重视,因为它的经济落后,国内局势复杂。但是,曾经的缅甸,实力也是非常强的,甚至一度成为东南亚的霸主。缅甸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毗邻古印度和古中国,早在两国开通商路的时候,缅甸就占尽了便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缅甸的农耕文明兴起的也比较早,比其他东南亚的国家都要觉醒的早。缅甸一步步发展起来之后,野心也开始日益膨胀。历史上的缅甸,也也是分分合合,它的最后一个王朝贡榜王朝,不仅统一了缅甸全境,而且还吞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使得缅甸日益壮大。

云南和缅甸接壤,虽然此地驻守有清军,但毕竟鞭长莫及,而且兵力也有限。面对缅甸时不时的骚扰,清军大多时候都忍了。就连云南的地方政府,也经常搞绥靖政策,对缅军的流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太过分,就不会采取大动作。可这样的态度,更加助长了缅军的嚣张气焰,他们以为清军好欺负,恶劣行为一步步升级,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掠夺人口的地步。当地的一些官员再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乾隆皇帝上了奏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其实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像缅甸这样的边陲小国,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刚开始也不怎么重视,只是命令云贵总督刘藻派兵围剿缅军。其实,当时缅甸也在忙着干大事,他们的主力已经逼近暹罗的国都,马上就要将暹罗收入囊中了。所以,他们也没怎么注意哪些小股的缅军和清军的冲突。而且,这些缅军都是“抢完就跑”,完全是流氓行为。这反而让清军放松了警惕,认为缅军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过于自大的态度,让清军吃了大亏。有一路清军被缅军埋伏,死伤无数。乾隆帝知道后大怒,又派了边疆大吏杨应琚去收拾缅军。在当时清朝人的心里,缅甸好像都是四分五裂的,非常混乱,而且也不讲文明,不够发达,所以不足为惧。再加上,当时缅军主力的注意力还在暹罗身上,所以清军又一次吃了轻敌的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杨应琚本身是文人,再加上云南的绿营兵常年散养,作战能力下降,所以在和缅军的几次交战中都打了败仗。但杨应琚还是不停地给乾隆帝送捷报。乾隆帝自然看得很高兴,但是慢慢就发现事情不对头。因为清缅的交战地点,越来越往内陆推移,这说明清军是节节败退的。

03

乾隆皇帝开始意识到这捷报可能是假的,派人仔细查探了一番,终于知道了清军的惨状。大怒之下,赐死了杨应琚,又重新派了大将富察·明瑞前往。此时的缅甸,已经消灭了暹罗,终于能腾出手来对付清军。清军虽然增了兵,但因为之前错估了缅军的兵力,最后被重重包围,大败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三次大战,皆是以清军大败收场。此时的乾隆皇帝,再也不敢小瞧缅甸了。他着人打探了缅甸的国情,知道缅甸此时内部已经统一,实力增强,不好对付了。这次乾隆帝派出了重臣傅恒,和阿里衮、阿桂一起,带兵赶赴清缅边境,甚至还派了八旗兵和水军一起上阵,开始围剿缅军。

缅甸因为占据地理环境,而且长居北地的清军也不太适应此地的气候。种种原因,导致双方僵持已久,损失都非常惨重,还依然难分胜负。双方的将士都已经非常厌战,后来缅甸也表示,无力再继续和清军对战了。最后,经过交涉,缅甸表示愿意向清军纳贡,不过要等到18年以后。乾隆皇帝知道后虽然气愤,但是也明白,缅甸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只好接受了这个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这次清缅战争持续了七年,双方谁都没有获胜,最后竟然被暹罗得了利。郑信带着暹罗的残兵,打败了缅军,还建立起了吞武里王朝,之后更是发展壮大为曼谷王朝(也就是如今的泰国),成了缅甸的劲敌。清军和缅军费了这么大的代价,最后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估计要早知是这样的结果,不管是清军还是缅军,当初都会放弃这个愚蠢的决定吧!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