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955年美国先后与东南亚各国签订《马尼拉条约》和《巴格达条约》,用以加强东南亚同盟国的军事安全保障,其真实目的就是阻止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两项条约中均有巴基斯坦国家参与,从地理位置上看,巴基斯坦位于中国最西端,是连接西亚和东南亚的重要纽带,因此西方国家把巴基斯坦作为阻止中国发展的重要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南亚条约签订资料

巴基斯坦虽属于西方阵营,但未对中国表现多少敌意,相反在建国之初还有意向中国投国橄榄枝,中央发现这个有利因素紧急调时任驻瑞典大使的耿飚担任中方驻巴基斯坦大使,此时巴基斯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耿飚作为一名战争时期走出来的将领,以深厚的历史知识向巴总统讲述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双很快建立起良好的友谊。

中巴建交第二年,巴方遭受到罕见的自然灾害,国内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当时巴政府找到中国驻巴大使耿飚同志,希望中国予以援助;耿飚同志收到巴方请求后立刻将巴基斯坦情况汇报给周总理;周总理大笔一挥同意按市场价卖给巴基斯坦6000吨大米,另外再免费赠送4000吨,用以帮助巴基斯坦灾民;在那个年代中国粮食都不够吃,近1万吨大米需要从多少百姓口中才能挤出来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耿飚同志视察工作

这批大米对巴基斯坦绝对是雪中送炭,巴外交部长主动向耿飚提出,可以在中国援助的大米包装上印上"中国援助"的字样,因为当时美国就是这么做的;耿飚同志却不这样认为,美国这样大肆宣传无非就是借巴基斯坦困难标榜帝国主义,并非真正同情巴人民,而作为巴基斯坦友邻,在中国同样困难的情况下伸出援手,是真心希望解决巴人民困难,别无其他目的。因此中国绝不仿效其他国家的做法,于是耿飚同志建议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大米袋上只印刷"中国"两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形象:耿飚

大米如期抵达巴基斯坦后,当地官员看到只有中国的大米上没有写"援助"两字,内心越加感动,中国没有利用别人的困难作为提升国家形象的行为赢得了巴基斯坦人民的好评;随后在巴基斯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巴方向世界公布中国粮食援助的情况时,一再赞扬这是一场慷慨的救援行动,巴方将永远不忘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

会后,中国新华社驻巴记者特意出版了一条英文报道,当巴外交部长发现中方没有过多强调此次救援意义时不禁提笔于稿件上写下了"慷慨的"的英文单词来形容中国的义行。中国救援行动在巴基斯坦民间引起巨大反响,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救援行动是"不抱政治目的的"、"真诚的",耿飚同志被称赞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龙旁边的是耿飚

此后中国与巴方的关系越来越深厚,1966年中巴签署《 中巴两国政府关于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协定》,12年后世界海拔最高的国际公路"喀喇昆仑公路"建成,中巴两国实现陆上互通互连;中巴关系的巩固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围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