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00~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贾湖骨笛的发现也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从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文物介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所有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2001年,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
该骨笛是用鹤类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调整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值得注意的是,该墓出土有两件形制相似的骨笛。据测音研究,它们是一雌一雄,印证了中国自古雌雄笛的传统。
此笛经试奏,证明是一种竖吹骨笛,也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当时的人们利用此笛吹奏出有节奏的音符,以此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神灵的尊敬;现代音乐家们使用此笛仍能吹奏五声阶的曲子《小白菜》。
用鹤的尺骨制成,多为七孔,取其中保存完整者,用竖吹方法测试,可奏出六声音阶的乐音,反映了我国史前音乐文明的高度发达。经过探索,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已经从贾湖骨笛“散入”现代人的耳鼓。
文物意义:
贾湖骨笛,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1999年时据华声报报道,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但在国际上另有观点认为,1995年被发现于斯洛文尼亚西北部的“Divje Babe flute”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Divje Babe flute”被认为至少有三万年的历史。
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贾湖地区就开始了骨笛的制作和使用,这一点可以通过贾湖遗址出土的大量骨笛和笛身零部件得以证明。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贾湖地区骨笛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也不断在华北地区吸收和传播,逐渐成为华北地区的主流乐器。例如,秦汉时期,贾湖骨笛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其音色和外观更加精湛和优美,成为当时士人和乐师们的最爱。到了唐宋时期,贾湖骨笛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乐曲演奏的重要乐器,同时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近代,贾湖骨笛的制作和使用虽然逐渐减少,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未因此减弱。如今,贾湖骨笛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