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北部,年轻的恩根和他的船员们在他们那艘仅10米长的小渔船上,日复一日地撒网、收网,每一次拉起渔网都怀揣着对收获的憧憬。
然而,还没高兴太久就闯了祸!
在一次看似平常的返港途中,恩根接到了紧急通知。
自家的渔网紧紧缠绕着一个巨大的黑影,那是一艘美国海军的“弗吉尼亚”号攻击核潜艇,重达7800吨的它就像一头被困的巨兽。
这只“大黑鱼”不知怎的就被渔网缠上,还拖曳着渔网在海里航行了约两海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商机!
没错!就是卖渔网!这可比打渔的商业格局大!
广告语我们都想好了——捕获美国核潜艇的渔网!
一听,这质量就是全球第一啊!
挪威渔网有多“厉害”?
挪威的渔网多为高强度尼龙材质的,有很强的韧性和延展性,不易断裂,能承受较大拉力。
在与潜艇螺旋桨接触时不但不会被轻易破坏,还会紧紧缠绕螺旋桨。有多结实就不用说了吧?
7800吨拖拽两海里!
由于渔网是为捕捞鱼类设计,构造复杂,有较大网眼和较多结节,当潜艇螺旋桨卷入后,网眼和结节会与螺旋桨叶片相互交织,其螺旋桨设计侧重推进效率和静音,结构复杂,被缠绕难以自行摆脱。
同时潜艇水下航行主要靠声呐,视野有限,很难及时发现分散的小体积渔网。
再加上航行环境上,挪威北部海域地理环境复杂、峡湾多、水流多变,渔业活动频繁,渔网数量多,增加了相遇风险,且潜艇执行任务有速度和深度要求,遇情况难立即最佳应对。
而且这种情况属于极罕见的意外,操作人员缺乏应对经验,导致无法有效处理。
所以,武器多厉害还要看用在哪里,在海里的战斗力有时候还不如一条鱼!
美国核潜艇的黑历史,似乎是一部用事故书写的警示录,满篇都是“大红叉子”。
1963年4月10日,“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深海试验时,坠入海底悬崖,船员和核弹一同消失,成为了深海探索史上惨痛的一页。
2021年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水域撞不明物体的事故,再次将美国核潜艇的安全性问题摆在世人面前。
美国的含糊其辞,隐瞒行为,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质疑和不满。
如今,“弗吉尼亚”号被渔网捕获一事,网友们的反应精彩纷呈。有人调侃这是大自然对美国“自由航行”口号的绝妙反讽,是海洋对美国军事扩张的一次“幽默反击”。
这一事件也让世界看到了美国军事装备看似坚不可摧外表下的脆弱一面。
此次“弗吉尼亚”号核潜艇被渔网捕获的消息,有网友评价说美国自由航行终于受到惩罚,真是活该!
美国长期以来凭借军事力量在全球横行霸道,一直宣扬“自由航行”,在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军事威慑和挑衅的幌子。
在各个海域,美国的舰艇和潜艇常常无视他国主权和国际法,肆意穿梭,给地区安全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
这次核潜艇被渔网捕获,看似是一个偶然的“大笑话”,细思也极恐。
北极,这片曾经宁静的冰雪世界,如今已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舞台。
北极地区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宛如一座蕴含无限价值的宝库。占全球未开采油气总量的22%,如此巨大的诱惑使得北极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美国自然也不例外。
从地理位置上看,此次事件发生地位于北纬69.648度,东经18.954度,这里有小型机场和配套港口,能够停靠大型邮轮,理论上也为核潜艇提供了停靠条件。
这种地形对于水面舰艇而言是天然的隐蔽场所,然而,复杂的地形也是一把双刃剑,即便美国核潜艇已经快驶出峡湾进入相对宽阔的海域,还是没能逃脱渔网的“束缚”。
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战略布局愈发清晰。
近年来,美国潜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特罗姆瑟港口外的避风峡湾,在位于北极圈以北350公里、挪威的北极城市特罗姆瑟开设外交站点。
这一站点无疑是美国在北极地区战略扩张的重要标志。
2024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北极战略》更是明确表示要扩大在北极的军备能力和监视活动,加大对高科技传感器、雷达系统和一系列军事装备的投入。
旨在加强对北极地区的控制,确保北极不会成为其“战略盲点”。
而这次“弗吉尼亚”号核潜艇在挪威海域被困事件,毗邻军港摩尔曼斯克,到俄罗斯北方核潜艇工业中心的北德文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距离也不远。
联想到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水下战略,虽然冷战已经结束,但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动作表明,这种潜在的对抗意识依然存在,并且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有新的演变。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事故,更像是北极地缘政治博弈的一个生动写照,它警示着国际社会,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各国需要谨慎应对,以避免紧张局势的升级。
挪威渔民虽然闯了祸,但是却给美国上了重要的一课。
那就是宣扬军事优势和自由航行的同时,也应该正视自身装备的局限性和行动带来的严重后果。
想向美国采购武器的小伙伴们,也要当心“买家秀”和“卖家秀”,别被忽悠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