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
新发现鄞江建岙学校旧址。近日,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四普”普查队在鄞江镇建岙村新发现鄞江建岙学校旧址。鄞江建岙学校旧址,建筑呈“回”字形布局,由主楼、东西教学楼、礼堂、厨房等组成,风格简朴典雅,格局保留完整。主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一层原为学校教室,二层原为教师宿舍。东、西教学楼和礼堂均为单层平房,面阔九开间。厨房位于礼堂西侧。
据村民回忆,该学校原为宝寿庵,后于清末民国初改校名为“鄞县建岙启文小学”。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改名“建岙学校”。1940年秋,中共鄞奉县县委决定将抗日救亡工作重点转移到鄞西梅园沿山地区,不少党的领导干部以教师为公开职业,隐蔽在建岙学校。此地还曾举办过鄞奉县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现存建筑为1968年在原址上重建,现为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作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继续发挥窗口阵地的教育功能。
江北区
开展“四普”夜场宣传活动。11月5日晚,区“四普”办于江北区老外滩街区开展“四普”夜场宣传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了解。活动通过有奖竞答、展板展示、宣传册页发放、现场咨询等形式向民众普及“四普”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扩大文物普查的影响力。下阶段,江北区“四普”办将继续走进社区、乡村、校园、商场、家庭,不断扩大文物普查影响力,让群众了解普查、支持普查。
北仑区
稳步推进“四普”工作。近日,北仑区稳步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区文物局组织各街道负责人召开普查工作推进会,集中讨论解决外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入户调查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会上,各方积极探讨,确保普查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普查工作深入基层,区文保所派员赴街道开展普查工作宣讲,重点介绍工作目标、设备配置及计划推进情况。
鄞州区
新发现塘河古桥。近日,鄞州区五乡镇仁久村的一座清代古桥被列入“四普”新发现,该桥与海丝文化有重要联系。斗门桥位于五乡镇仁久村五乡东路南侧后塘河旁,为单孔石拱桥,呈东西走向。拱券及桥身为方形石块堆砌而成。桥面东西侧斜坡各有12级台阶,台阶虽有不少错位,但桥面上的莲花雕刻图案清晰可见。桥西侧延伸为一座双孔石平桥,桥脚为条石所砌,保存较好。据调查,现存桥梁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且桥保存完整,规模较大,整体风貌较好,是现存后塘河东塘路上最古老的一座桥梁。古桥所在的后塘河,是宁波通往鄞东及镇海(今北仑)、象山最重要的一条水路,也是由城区去阿育王寺、天童寺必走的水路。天童寺、阿育王寺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遗存,因此斗门桥也是鄞州“海丝文化”的见证地,对研究“海丝文化”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首次发现南宋摩崖石刻。近日,鄞州区“四普”工作队将位于天童森林公园内的三块南宋摩崖纳入“四普”新发现,其内容均为南宋人的“到此一游”。十分难得的是,三块摩崖均有纪年,分别为庆元丁巳(1197年)、嘉定庚午(1210年)和宝庆年间(1225年-1227年)。这是鄞州区内首次发现南宋摩崖,也是区内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此次发现的南宋摩崖石刻地点在天童森林公园悟心洞石壁上,一共三块。下方一块石刻尺寸约为40厘米×30厘米,所刻内容为“陈克甫、赵元恭,祖训思畏无咎,履信习之,以嘉定庚午七月廿八日来,云溪上人同游”。中间一方石刻尺寸为15厘米×35厘米,内容为“黄岩方子万同□□、伍子献、僧休䏌,以宝庆□□清明后一日曾来,□□侍行”。最上侧一方石刻尺寸为35厘米×45厘米,内容为“林贯之、赵致道、山甫,庆元丁巳孟夏廿四日来游”。
余姚市
召开“四普”专家指导会。近日,余姚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指导会在余姚博物馆召开。会议重点交流了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并就古遗址、古墓葬普查工作积极听取现场专家意见。通过此次会议,普查队员们对古遗址、古墓葬的普查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下一步也将积极推进古遗址、古墓葬的野外复核工作。
宁海县
新发现庙岭村东仓塘闸门。近日,宁海县“四普”普查队赴茶院乡庙岭村对一处新发现的塘岸闸门进行现场核查工作。
闸门,俗称陡门,用于蓄水或泄水。此次新发现的是一处围垦塘岸的石闸门,位于东仓塘岸的南角。庙岭村先祖在明代时围垦的东仓塘,随后又相继建好了闸门。东仓塘闸门是用红石条块垒砌而成,闸门内外口呈“八”字形。经过仔细核查和测量,闸门上方的桥面长4.21米,高3.3米,宽1.8米。桥面所用石块厚约30厘米。这个闸门自建造以来,保存完好,风貌依旧,是目前在宁海县域内发现的第一座留存完整的古闸门,是对研究宁海水利发展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新发现大佳何镇茅山道头。11月7日上午,宁海县“四普”普查队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对大佳何镇茅山道头进行了实地核查。普查队员赶在涨潮之前对茅山道头进行了基础信息采集,目前道头露出水面可测部分总长约为68.3米,宽约 1.7-1.9 米。道头最东边接岸处,先由三块条石搭建成三节台阶。台阶下沿由三横一竖四块长条石块铺设完成,依次下来为四块长条石竖向拼接。余下道头的铺设基本遵循东西南北四块长条石错位拼接,中空部分用碎石填充,条石长约1.7米-1.96米,宽约0.48米,厚约0.22米。据村民介绍,茅山道头总长约500米,潮水低落时,可看到茅山道头整体,犹如一条长龙卧伏在水面,甚是壮观。
茅山道头位于大佳何镇溪下王村西,对岸是薛岙渡船码头。薛岙渡,设于宋,古砂碕乡辖地,名砂碕渡。南宋《嘉定赤城志卷三•津渡》记载,宁海砂碕渡,在县北五十里;清光绪《宁海县志卷三•津渡》记载,沙埼义渡,在北五十里,国朝道光二十七年金骧等募建。根据文献记载,有渡必有道头。茅山道头推测最早始建于南宋,现存道头较大可能为清道光年间修建,它是目前宁海县域内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古道头。此次新发现的古道头对研究宁海古代交通发展历程和水利遗产都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图文来源于“宁波文化遗产”,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