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开国将领中,有哪一位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在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有哪一位能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这个答案无疑就是人民的好儿子、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黄克诚将军。
大浪淘沙见真金 革命战场炼忠魂
黄克诚,1902年出生于湖南永兴一个贫寒农民家庭。
年轻时的他怀揣着改变命运、建功立业的梦想,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求学期间,黄克诚品学兼优,他勤奋好学的品质和正直仗义的性格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赞许。
1921年,黄克诚加入了当时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
他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慷慨激昂的演讲,铿锵有力的文章,都表达了这位青年学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进步的向往。
在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他逐渐树立起共产主义信仰,并于192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信仰的力量有多强大?黄克诚用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投身革命后,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还是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中,抑或是在生死攸关的解放战争中,黄克诚始终冲锋在前、身先士卒,用热血和生命为党和人民筑起钢铁长城。
在新四军三师,黄克诚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吃同住。
他常说"老百姓有难,我们就要想办法;部队有需要,我们就要解决。
"1941年,三师驻扎在苏北根据地。
由于日伪的疯狂扫荡和经济封锁,这里的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棉布尤其紧缺。
为了给部队解决御寒和伪装的困难,黄克诚提出给军帽和军装"瘦身"。
就这样,帽箍变单层、上衣口袋减半、裤腰改小,甚至连排扣都被减到最低限度。
就是这样的细微之处,却让全师两万多人每人节省下一尺布,缓解了部队的物资困难。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体现了黄克诚对战士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他心里,部下的冷暖安危永远是第一位的。
黄克诚常说,我们共产党人打天下,不是为了做官当老爷,而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铁骨铮铮冒烟火 清廉两袖迎新风
新中国成立,黄克诚并没有躺在过去的荣誉簿上睡大觉。
1949年10月,他奉命出任湖南省委书记。
刚一到长沙,他就给全家立下规矩:公车不准私用,向组织一分钱也不伸手要。
有人问黄克诚,这个新社会是大家拼死拼活打下来的,享受一点物质待遇不过分吧?
黄克诚语重心长地说:"物质待遇能叫人满意,但精神空虚能叫人快活吗?
共产党人应该讲究一个'洁'字,不仅要做到公私分明、廉洁奉公,更要注重精神追求、淡泊名利,这样才会有内心的真正快乐。"
还记得黄克诚给哥哥买皮袄的故事吗?那一年冬天,他的哥哥黄时玑专程从老家赶来长沙,除了看望弟弟,还想让这个当省委书记的弟弟帮个忙,搞件皮袄御寒。
黄克诚二话没说,掏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给哥哥和嫂子一人买了件皮袄。
可当妻子提出也给他置办一件时,他却说什么也不肯,宁愿穿着那件陪伴了十几年的旧棉袄。
黄时玑不明白,弟弟为什么宁可自己受冻,也要把钱花在哥哥身上。
黄克诚笑着说:"我现在是一省的领导,买件皮袄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可咱们兄弟俩小时候,你为了供我读书吃了多少苦?一件皮袄算得了什么。
再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手中的权力本就该用来为民谋利,岂能为一己之私绞尽脑汁呢?"
黄时玑听后热泪盈眶,他更加明白了自己这个弟弟肩上所担负的重任。
而黄克诚的妻子,虽然心疼丈夫,却也由衷地为他的高风亮节而感到自豪。
鬓霜染尽心愈坚 高风亮节传佳话
古人云: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977年,黄克诚回到北京,担任中央军委的重要职务。
组织上为他安排了一处空军大院内的一座小平房。
这是一栋建于1949年的老房子,破旧不堪,冬冷夏热,房顶还时常漏雨。
可即便是这样,黄克诚也死活不肯搬。
当工作人员提出要彻底修缮这栋房子时,黄克诚坚决摇头:"现在还是'三年困难时期',咱们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像粉刷墙啊、修建门楼这种讲面子的事,咱一分钱也不能花。"
改修?那更不行!黄克诚坚决不同意花纳税人的钱来给自己修房子。
就连安装新暖气管道这样的事情,他也是能拖则拖,死活不松口。
这位老红军常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能省一分是一分,再难也得扛,怎么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白花了呢。
还有那辆组织配给黄克诚的小车,那可是黄家的"紧箍咒"。
在黄克诚心里,公车就是办公用的,私事万万不可沾边。
从年幼的孙子要上学,到小儿子结婚,但凡是家里的事情,黄克诚从来都是雷打不动地说一个"不"字。
有一次,北京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区里的积水都淹到了脚脖子。
黄克诚的孙子黄健正要去上学,司机看着他淋着雨,就提出开车送他一程。
黄健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见屋里传来了爷爷洪亮的声音:"不行!你忘了爷爷定的家规了吗?既然其他同学都是走路上学,你凭什么搭公家的车?"
黄克诚的另一个孙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984年夏天病情加重。
当时国内的医疗条件有限,黄克诚托人联系到了瑞士方面,准备送孙子去那里治疗。
可是,当他得知手术和疗养的费用需要八万美元时,他犹豫了。
八万美元,对一般的老百姓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凭黄克诚的职务和声望,可是在他心里,公款不能为私人牟利,即使是救孙子这样天经地义的事也不能破例。
黄克诚最终还是放弃了送孙子出国治病的打算。
他鼓励孙子要坚强面对病魔、乐观面对人生,一定要学会和疾病抗争、同命运博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看着孙子懂事地点点头,黄克诚鼻子一酸,老泪纵横。
他何尝不希望孙子能获得最好的治疗,但共产党员的操守和原则,是他毕生坚守的底线。
丹心一片为谁红 浩气长存铸忠魂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上世纪80年代,已经80多岁高龄的黄克诚再次发挥余热,当选为中央纪委常务书记。
从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到端正党风、惩治腐败,这位满头白发的老战士又闯进了一个全新的战场。
"人民公仆必须廉洁奉公""党的干部必须心系群众""一切工作必须以民利为本"......那个年代,在他的号召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违纪违法的行为大幅减少,党群干群关系极大改善。
黄克诚无愧为新中国反腐倡廉第一人,他的事迹和精神也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楷模。
从青年洒热血,到暮年促改革,黄克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晚年时,他常吟诵杜甫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自己的人生写照。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牵挂着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盛世气象
追忆往昔的艰辛历程,我们今天无比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以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正是凭着这种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开创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走。
如今,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黄克诚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78年陈云请黄克诚搬到玉泉山休养,黄克诚:答应两个条件就搬
2023-01-02 20:00·全民历史观
1978年,陈云劝说黄克诚去玉泉山休养,黄克诚:答应我三个条件
2022-06-11 23:18·足智多谋的史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