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的价格治理已经指向医疗服务价格,尤其是检查检验。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家医保局已经发布两批价格规范通知,一些地区间价格差异大、采购成本差异大、费用占比高、服务量易诱导的检验检查项目成为重点规范对象,价格下调将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业内人士则认为,医疗服务价格治理可促使厂商合理下调试剂价格,让医疗服务价格更透明和规范化,制约过度、重复检查检验等现象。
■廖木兴/图
1
一个月内公布两批价格治理
已完成4类项目调价
11月1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二批)的通知》。第二批价格治理对象包括糖类抗原测定、癌胚抗原测定、甲胎蛋白测定等10个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第二批通知要求各地医保局以单项价格全国中位价、平均价或第一价区低价作为预期目标价,将上述检验项目价格下调至预期目标附近,上下浮动不超过10%,并在本年11月30日前发文落实第二批价格规范治理工作,2025年1月1日前执行新的价格水平。通知还要求各地医保局举一反三,对其他肿瘤标志物检验价格项目一并进行规范治理。
同时,为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第二批通知还强调,“要密切关注价格规范治理后服务量和总费用的变化,防范同类可替代项目激增,防止设备耗材迭代后以新增项目等形式变相回潮”。
在这之前,国家医保局已公布了《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的通知》。在第一批通知中,国家医保局表示,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部分检查检验类医疗服务的地区间价格差异很大。在第一批治理的4项检测项目中,以血栓弹力图试验为例,血栓弹力图试验在贵州的价格为100元/次,在辽宁则高达360元/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云南10元/次,在甘肃则为88元/次,相差好几倍。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同一仪器在不同省份采购价格从每台千余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同一试剂在不同省份采购价格从每套五六十元到三百多元不等。一些检验试剂或设备的采购成本虚高,导致“一地区一价”“一方法一价”。由此,国家医保局判断,是虚高成本推高了检查检验价格,有压缩的空间。后续,各省份陆续下调了血栓弹力图试验(TEG)、糖化血红蛋白测定、B型钠尿肽(BNP)测定、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测定等4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部分省份最高降幅达70%。
2
广东、江西、青海等多省份
已发文下调项目价格
目前,全国各省份普遍有2000多个检查检验项目,部分项目价格在不同省份差异很大。截至11月1日,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发文下调项目价格,其中上海、江西、青海等省份已率先执行。初步测算,单个项目平均降价超40元。
11月1日,广东省医疗保障局也发布了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的通知,要求广东各地按照省最高限价确定辖区内公立医疗机构“血栓弹力图试验(TEG)”等4项医疗服务项目及其子项目的政府指导价,不得上浮,下浮不限。现行价格水平低于省最高限价的,可暂不调整价格。通知还表示,各地应在2024年11月30日前公布并执行“血栓弹力图试验(TEG)”等4项检验类项目及其子项目具体价格。新快报记者查阅该通知附件可见,血栓弹力图试验(TEG)调整至不高于170元/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色谱法、各种免疫学方法)调整至不高于30元/项,B型钠尿肽测定调整至不高于180元/项,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测定调整至不高于150元/项。
3
降低检查检验价格
腾出其他医疗服务费用空间
检查检验项目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制定收费上限,具体价格水平由各省份和有价格管理权限的地市医保局制定。
第一批治理项目涉及的检查都是临床常见的检测。业内专家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是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血栓弹力图(TEG)是手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手段,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前体测定分别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金标准、心功能定量的标志物。
第二批治理项目则围绕肿瘤标志物这类量大价高的检验项目,其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在肿瘤尚未引起明显症状时发现潜在的肿瘤风险。例如,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癌早期就可能升高,癌胚抗原在多种恶性肿瘤早期也可能有异常表现。
但这些肿瘤标志物检验由于价格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例如,一般情况下,十项肿瘤标志物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此次价格治理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可及性,从而及时发现和治疗肿瘤,提高预后和降低后期治疗费用。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医保局将根据检查设备、检验试剂采购成本下降情况,分批开展检查检验价格规范治理。
同时,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将会上调。今年的3月18日国家发布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中曾提到,“一批价格处于低位、技术劳务价值‘含金量’高的项目价格上调”。也就是说,降低检查检验价格腾出的费用空间,将用于优化其他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如护理、门诊、手术等,并支持高水平真创新的技术、设备和耗材进入临床应用。
4
以往部分检查检验费用虚高
甚至存在滥用
在越来越多药品、医疗器械纳入国家集采大幅降价的同时,很多患者对仍动辄上千元的检查费直呼吃不消。在三四线城市的医院抽个血、做个检查,竟然比一二线城市还贵。尤其是部分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跟踪,定期检查必不可少。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常规操作时每季度需要做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多项指标,这些检查的总费用可能超过2000元。一些新型检查项目定价更是让普通人难以企及,又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外,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让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检查费用虚高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长期以来,一些医疗机构还存在科室考核与检查收入挂钩的情况,出现过度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患者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难以选择,只能被动接受。根据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2021年我国公立医院检验收入达4093亿元,检验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由2015年的10.7%提升至2021年的11.6%。而且,医保监管过程中发现,部分检验项目存在滥用。
有业内人士认为,医疗服务价格降下来以后,也会倒逼耗材价格同步下降,规范医疗行为,对医疗行业健康发展有利。
一方面,医疗服务降费可促使厂商合理下调试剂价格。在强大的价格压力下,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席位,耗材厂商不得不降低价格,提高产品性价比。当成熟产品被限价后,企业将更加注重以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在这之前,大规模多批次的体外诊断耗材集采已完成,采购成本的降低让医疗服务价格下调有了更多空间和可行性。如今,国内常规生化、发光项目基本已全部纳入集采,总规模已达到134项,参与省份从23个增加至27个,降价都在50%以上,可节省百亿元级的资金。
去年,安徽省牵头的24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成采购省际联盟,对人乳头瘤病毒、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六项等五大类体外诊断试剂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平均降幅约53.9%,最大降幅73%,年节约采购资金近60亿元。今年,安徽省牵头的2024年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集中采购扩容至27省(区、兵团),涵盖了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甲状腺功能检测试剂等16项和9项产品,涉及的产品注册企业包括迈瑞医疗、安图生物、亚辉龙、迈克生物、美康生物等,检测试剂价格有望达到理想降幅。
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价格将更透明和规范化,减少滥用。检查检验最高限价形成后,价格会变得透明、合理。既往医保飞检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部分医院以组套形式违规打包收取肿瘤相关抗原类检测费用的情况也会进一步减少。
■新快报记者 梁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