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动力电池+电动车”,是锂电产业竞争的上半场;“新能源+储能”将推动全面(能源、工业、建筑等)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锂电产业竞争的下半场。下半场谁会成为新的“储能之都”?哪些城市可能胜出?
撰文 | 王磊明
编辑 | Tang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298篇原创
我国自2009年1月实施“十城千辆”工程、以财政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以来,动力电池步入了“黄金时代”。一些城市凭借矿产资源优势,成为“锂都”,如江西宜春、四川遂宁等;一些城市引育“龙头”强链,成为“动力电池之都”,如江苏常州、四川宜宾等。
但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的取消,新能源汽车增速下滑明显,动力电池的大扩张时代也宣告结束,陷入了深度调整的困境。
如何破局突围、涅磐重生,成为每家锂电企业、每个“锂电之城”的重要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在经历了“双碳”目标催化的三年大发展后,也陷入了产能过剩的阵痛,“弃光弃风”之困卷土重来。
值此之际,新型储能的“东风”越吹越劲,锂电池、新能源这对“难兄难弟”一拍即合,前者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后者寻到了“消纳”救兵。
如果说“动力电池+电动车”实现了移动源(交通运输)的化石能源替代,是锂电产业竞争的上半场,那么“新能源+储能”将推动全面(能源、工业、建筑等)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锂电产业竞争的下半场。
企业纷纷押注,城市争相入局,锂电下半场争夺战风云再起,谁会成为新的“储能之都”?哪些城市可能胜出?
01--新型储能站上“风口”
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要使清洁能源继续保持增长速度,必须加大对电网和储能系统的投资。当前,每投资1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就有0.6美元投向电网和储能,基础设施发展仍然没有跟上清洁能源转型步伐。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熔融盐等。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了97%的市场份额。
我国2020年9月宣示了“双碳”目标、2021年3月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期间聚焦规模化发展,锚定3000万千瓦目标,“十五五”期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2024年以来,新型储能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其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3月,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紧接着是“双碳”深化改革内容。
11月,新型储能列入《能源法》,“推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发挥各类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能源替代政策正在发生重大转向。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党组发表的《以能源转型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署名文章,提出:“推动终端能源消费转型由电能替代为主向电、氢、氨等多元清洁替代转变”;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提出“经济高效推进发电、供热、制气、制氢多元发展和替代”。
过去,动力电池在电能替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储能电池将在电、氢、氨等多元替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风光储氢氨”一体化中的关键一环。
02--锂电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身处时代的大潮中,哪家企业最先察觉到市场变化、捕捉住新兴商机,就能成为“弄潮儿”,反之则会被洪流冲走。
锂电池的发展大致分为两大时期3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2009-2020年的动力电池发展时期,又细分为2个阶段。
- 第1阶段(2009-2016年),新能源商用车率先起势,磷酸铁锂电池因其突出的安全性能,成为市场主导。
- 第2阶段(2017-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设置电池能量密度门槛,商用车补贴大幅下降,乘用车快速发展,三元锂电池异军突起。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企业的命运也发生改变。宁德时代、沃特玛、中航锂电3家企业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充分阐释了“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性。
宁德时代在第1阶段布局磷酸铁锂,但在第2阶段主攻三元,2017年后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
沃特玛在磷酸铁锂路线上“一条道走到黑”,在第1阶段稳居前三甲,但在第2阶段落得破产倒闭的境地。
中航锂电在第1阶段专注磷酸铁锂,2013年、2014年连续保持商用车市场装机量第一,但在第2阶段的前两年,一度濒临破产。2019年后,开始布局三元,加速转向乘用车市场,上演了“绝地反击”的戏码。
第二个时期是2021年至今的储能电池发展时期。
或许是寻找新增长点,或许是怕掉队,储能“风口”到来后,“左手动力,右手储能”普遍成为锂电企业的战略选择。
宁德时代于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储能”确定为三大战略发展方向之一。宁德时代的储能业务2020年时营收仅有19.4亿元,占比为3.8%。2023年,储能营收达到599亿元,占比升至14.9%,连续两年成为仅次于动力电池的第二大业务,出货量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
中创新航于2021年提出“动力+储能”双驱动战略。2022年、2023年,中创新航储能等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0.5亿元、47.5亿元,同比增长172.7%、131.7%,连续两年储能业务实现倍数级增长。
此外,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欣旺达等锂电企业也先后实施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轨并进策略。
就连很多光伏企业,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都把光储一体化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03--“储能之都”争夺战
2023年11月,首届世界储能大会在福建省宁德市召开。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宁德市“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称号。
宁德或许有些陌生,但宁德时代“如雷贯耳”。
2011年宁德时代落户以来,宁德的锂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产值近3000亿元的第一大产业、全国唯一一个动力电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宁德经济总量也从全省倒数第二蹿升至第五。
一向以动力电池闻名的宁德何以成为“新能源电池之都”?
新能源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宁德时代在这两个领域都是全球第一,宁德自然也在全球新能源电池版图上占据重要位置。
如果说动力电池见证了宁德过往的辉煌,那么储能电池则代表着宁德对未来的畅想:清洁能源的发展离不开储能的支持。
宁德市2022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约854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比重达76.8%,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24个、29个百分点。2023年,宁德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950万千瓦,2030年将突破2000万千瓦,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宁德在世界储能大会上宣告了“新能源电池之都”的目标,包头则在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布了建设“储能之都”的愿景。
2024年9月,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大会在包头市举行。会上,包头提出把2024年作为包头储能产业发展的“新元年”,通过三年时间推动储能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向着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迈进,把包头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储能之都”。
目前,包头市储能产业以锂电储能为主,同步发展液流储能,引进落地了纬景储能、人民控股、中航储能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上游原材料方面,已形成14万吨负极材料、5200吨镍钴盐、300吨碳纳米管、2.5万吨铜箔、9.1万吨铝箔产能;在中游储能电池及系统集成环节,已具备7吉瓦时储能电池、600台套储能系统产能。包头已成为内蒙古储能产品种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
宁德的“新能源电池之都”建立在强大的锂电产业基础上,包头的“储能之都”面向的则是广阔的新能源消纳需求。
内蒙古风光资源丰富,新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4年5月,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0158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5%,成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的省份;发电量达3221亿千瓦时,其中风力、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665.9亿千瓦时、111.2亿千瓦时,分别位列全国第一、第四位。
在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内蒙古也在加大新能源消纳力度,除电力外送外,配建储能是重要手段。
根据2024年5月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2024—2025年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3年全区总装机达到354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二。2024年新开工1000万千瓦新型储能,建成投产650万千瓦;2025年再新开工新型储能1100万千瓦,建成投产1450万千瓦。2024年底,内蒙古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跃居全国第一。
包头是内蒙古配建储能的主阵地。截至2024年9月,包头现有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11.86GW,按照15%/4h配储要求,需配建储能超过7GWh。目前已建成并网储能项目7个,规模超0.7GWh,在建项目17个,规模达7.3GWh。
根据《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光伏达到400万千瓦”。大规模新能源项目建设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到2025年的配储需求约2.1GW/8.4GWh。
还有一些城市既无宁德深厚的锂电产业根基,又无包头广阔的新能源配储需求,也拿到了“储能之城”的入场券,如郑州。
2024年10月,河南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田海涛会见特斯拉储能业务总监张枫,希望推动特斯拉储能板块等业务落户。郑州也成为继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开工后,首个争夺特斯拉储能“第二工厂”的城市。
很长一段时间,郑州在锂电领域都“籍籍无名”,直到2021年9月比亚迪入驻郑州航空港区。
2023年4月郑州比亚迪投产,当年生产整车20.2万辆,动力电池及储能7GWh,完成产值334.7亿元,这给了郑州进军储能的“资本”,也让郑州摸到了发展储能产业的“密钥”:招引龙头企业。
2024年6月,郑州航空港区润时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由宁德时代旗下从事新能源开发的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100%控股。
7月,富士康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郑州投资10亿元建设新事业总部大楼,加快推动电动汽车、储能电池等产业落地。10月24日,富士康新能源电池(郑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错过中创新航、错失动力电池“风口”,河南这次想抓住储能电池的新机遇。
此外,那些锂电产业发达的城市,依然是“储能之都”的有力角逐者。如常州正在全力建设“新能源之都”,新型储能是重点方向;宜宾提出在培育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千亿产业集群基础上,将新型储能作为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宜春深度开发本地锂电池企业储能优势,抢占新型储能市场。
锂电上半场,矿盐资源富集的城市天然具备“锂都”的潜质;下半场,新型储能转向多元化,除了锂电,包括氢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都将参与进来,清洁能源丰富的城市有建设“储能之都”的现实需求。
作者简介:王磊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主要从事节能环保及碳达峰碳中和研究。
参考资料:
[1] 行家说储能. 3年500亿!稀土之都再造“储能之都”.2024-09-23.
[2] 经济日报. 能源替代转向多元发展. 2024-11-07.
免责声明: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不构成投资建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