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主角?谁又在幕后操控一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问题似乎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张学良先生在弥留之际,终于道出了心中埋藏已久的真相......

命运的五线谱

1935年的风吹草动,已经注定了日后一段峰回路转的传奇。

就在这一年,身为"少帅"的张学良,带着十几万象征着荣光的东北军,一步三回首地走进了陕西。

从此,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成了蒋介石麾下的西北"剿总"副司令。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等待他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缘分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张学良与杨虎城这两位旧相识,再次在这里相逢。

杨虎城,这个当时任职于蒋介石手下、对其"不抵抗"政策早有怨言的爱国将领,一直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张学良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

最初的时候,张学良对杨虎城其人颇为不屑一顾。

在他看来,杨虎城不过是个粗鄙不堪的草莽之辈。

这种傲慢也影响了他们的部下,东北军与17路军之间,摩擦不断,争吵频生。

然而,爱国之心,让杨虎城一次又一次地抛开成见,向张学良伸出了友谊之手。

初到西北,张学良对蒋介石的命令,还是尽心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暗自盘算,只要在剿匪上多立战功,就能得到蒋介石的赏识,重回东北指日可待。

可是,当现实一次次无情地打破他的美梦,张学良的心,开始隐隐作痛。

刀锋碰撞出火花,炮火淬炼真金

在与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次次交锋中,张学良的部队损失惨重,接近3个整编师的兵力化为乌有。

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蒋介石非但没有补给军饷,反而变本加厉地削减,就连阵亡将士们的抚恤金,也吝啬得一分不给。

在无尽的失望中,张学良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了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杨虎城,则趁热打铁般地问道:"以中央军之数量,东北军之精锐,皆未能消除共,区区如彼之军队,能何为乎?"字字诛心,句句在理。

内心煎熬已久的张学良,终于向杨虎城吐露了"疲于内战"的心声。

杨虎城抓住时机,再次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这一次,张学良不再犹豫,决定亲自向蒋介石进言。

从洛阳到西安,谏言皆付流水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借祝寿之名,飞抵洛阳龙门,向蒋介石苦谏联共抗日。

然而,他满怀希望的劝说,却如石沉大海,毫无回响。

12月初,蒋介石亲临西安,住进华清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再次恳请蒋介石放下成见,携手抗日。

可是,固执己见的蒋介石非但不为所动,反而颁布了第六次"围剿"计划,并明确表态:"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面对如此顽固,张学良几乎绝望。

他找到杨虎城,询问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蒋介石回心转意。

杨虎城沉思片刻,说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句话:"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

震惊之余,张学良更多的是不可思议。

他没想到,杨虎城竟然能想出这样的计策。

事关重大,张学良一时难以决断,嘴里喃喃自语:"先让我想想,先让我想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大胆设想,最早是出自17路军51旅旅长赵寿山之口。

早在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初,他就向杨虎城提出过这个主意。

只是当时杨虎城孤掌难鸣,无力施行。

如今有了张学良的支持,他才敢向张学良提出这个计划。

生死攸关的时刻,丈量人性的尺度

1936年12月12日凌晨,经过慎重考虑,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同意实施"兵谏"。

当晚,在杨虎城17路军的配合下,张学良派出东北军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带队接管了华清池大门的守卫。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当他们进入二道门时,蒋介石的一个卫士察觉了异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情急之下,王玉瓒举枪连开三枪,下令部队发起进攻。

枪声惊起,蒋介石心知不妙。

趁着外面混乱,他匆忙从后门逃走。

因为假牙还放在桌上,外面也没有汽车可用,王玉瓒判断蒋介石跑不了多远,立即下令在骊山搜捕。

功夫不负有心人,蒋介石最终在一个山洞里落网。

之后,他被押送到新城的黄楼关押。

山洞里的遭遇,加上受到的惊吓,蒋介石冷得瑟瑟发抖,饿得直打哆嗦。

张学良见状,不忍心让他饿肚子,特意悬赏200大洋,帮他找回了假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小小的人道举动,让这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平添了几分人情味。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中国抗日历程的重大转折点。

然而,对张学良而言,没有杨虎城,这一切根本无从谈起。

东北军之所以能够顺利扣押蒋介石,关键在于杨虎城的17路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迅速控制了局面,并拿下了一批国民党军官。

正是有了这样的保障,张学良才能放手一搏。

事后的种种交涉,也多是杨虎城出面操持。

张学良虽然名义上是这场事变的主角,实际上并没有费多少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

事变平息后,蒋介石获释返回南京,张学良却遭到软禁。

而杨虎城,这个在幕后付出了巨大努力的人,也被迫卸职,流落异国。

直到1949年9月,在国民党放弃重庆之前,他还遭到了毛人凤奉命的暗杀。

一代抗日名将,英雄末路,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晚年的张学良,曾在采访中这样评价杨虎城:"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那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

当然由我负责任。"

事实上,杨虎城在促成张学良与中共合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日本游学期间,他就接触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回国后,他多次与中共秘密接触,在蒋介石下令"围剿"时,为共产党人提供庇护。

虽然因种种原因,他没能加入中共,但已然与之惺惺相惜。

蒋介石被扣后,正是杨虎城游说张学良,促成了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会谈。

在这次谈话后,张学良才真正接受了联合中共、一致抗日的方针。

此后,在西北建立起一支由中共、东北军和17路军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其中,处处闪耀着杨虎城的身影。

一代名将的壮怀激烈

对杨虎城来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壮士断腕的选择。

当时,17路军中的大多数将领都主张杀了蒋介石,以绝后患。

毕竟,蒋介石对17路军早有成见,这次事变更是让他恨之入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虎归山,后果不堪设想。

更何况,杨虎城没有张学良的显赫背景,17路军也只有区区6万人。

如果放了蒋介石,他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杨虎城心中有更远大的考量。

他深知,没有蒋介石,国内战乱必将升级,事变将失去意义。

到那时,日本必趁火打劫,令抗日前景更加堪忧。

权衡再三,杨虎城对部下说:"放是一定要放的。

"就这样,他做出了这个艰难却正确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时代的落幕,一段传奇的终结

西安事变,是一段瑰丽的史诗,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歌。

张学良与杨虎城,这两个爱国将领,以自己的方式,谱写了这段传奇。

他们的选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然而,个人的命运,却难逃悲剧的宿命。

张学良几十年的软禁,杨虎城壮志未酬的英年早逝,无不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曾经的风云人物都已作古。

张学良临终前的那番话,恍如昨日的回声,久久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可以说他是主角哇......"

这是一个时代的碑志铭,一段传奇的终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功臣志士,默默无闻,埋没于岁月的尘埃。

而我们,又怎能忘记,他们曾为这片土地,洒下的热血和汗水。

西安事变的故事,早已尘埃落定。

但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依然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张学良获释后,再谈西安事变真相:杨虎城才是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2023-03-25 20:00·全民历史观
张学良晚年揭秘西安事变真相:杨虎城才是事变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2024-04-09 10:35·寻史微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