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

粮食,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如何让丰收的粮食得到妥善保管,我国加力推广先进储粮技术,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在流通、存储等环节推进节粮减损,为粮食增产稳产再加一把劲。

何为“无形良田”?即非传统意义上的耕地,而是在粮食流通、存储等环节中通过减少损耗所挖掘出的潜在“粮源”。我国粮食产量虽逐年递增,但在收获后的流通和储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损耗量不容小觑。每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都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粮食的浪费和损失。因此,耕好这片“无形良田”,无疑是开辟出了粮食增产的新空间。

粮食储备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近年来,加力推广先进储粮技术成为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9月16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周冠华在做客《中国经济微观察·专家谈》时表示,粮食和储备部门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储粮技术,推动粮食储存实现绿色优储、保质保鲜,在推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成果的取得,犹如在粮食安全的大厦下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推广绿色储粮技术,耕好“无形良田”。传统的储粮方式可能会受到虫害、霉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而绿色储粮技术,运用科学的方法,例如通过对粮库的温湿度精准控制、采用生物防治害虫等手段,有效地避免了这些问题。这不仅保障了粮食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减少了因变质而产生的损耗,还延长了粮食的储存周期,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粮食的有效供应范围。以苏州的粮库为例,采用绿色储粮技术后,粮食的损耗率明显降低,让数以吨计的粮食得以更完善保存。这些节省下来的粮食,无疑为“无形良田”增加了“产量”。

减少流通环节损耗,促进“无形良田”增产。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的运输距离长、范围广,这就对物流配送、仓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粮食运输的包装方式、提高运输工具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仓储设施的布局和管理等措施,都能够有效地减少粮食在流通环节的损耗。例如,一些地区采用新型的粮食运输包装,相较于传统包装,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护粮食不受潮、不受损;还有一些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中心,利用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精确地控制粮食的进出库和存储条件,大大降低了粮食的损耗风险。

须知,耕好“无形良田”不仅仅是技术和设施的问题,还涉及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全社会应当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粮食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把控粮食的损耗;消费者也要从自身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养成适量点餐、不剩饭菜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节粮减损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无形良田”真正发挥出增产增效的巨大潜力,从而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为中国粮丰收丰产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