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这个国家在反俄反华问题上上蹿下跳。
三年前居然无视我方劝告,执意要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导致中方直接和其外交降级,经济上切断了联系。
这几年立陶宛的日子可不好过,他们在贸易问题上吃尽苦头,现在已经是开始“后悔”了。
据南华早报17日报道称,这个国家又向中方发出了和解的信号,但他们的方式很不一般。
立陶宛如此反反复复到底要干什么?中方对其回应又将会是如何?
立陶宛这个国家反俄素有传统,但“反华”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炒作的话题,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需求”。
2020年立陶宛向美国提出,他们希望能成为北约的“驻军国”,为此还修建了很多营地设施。
但美方对立陶宛并不感兴趣,或者说他们认为还没有到在俄罗斯家门口部署北约军队这一步,于是当时没有同意立陶宛的驻军请求。
后续这个国家为了凸显价值,开始跟着美国的政治方向“冲锋”:
反俄已经满足不了美国的需求,于是立陶宛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在欧美有一个很好用的“惯例”,想激怒中国就从台湾问题上下手。
立陶宛也是一步到位,直接在国内设立了一个所谓的“台湾代表处”,和中国大使馆区分开。
显然这种情况就是为了激怒中国而向西方国家谄媚,中方再三警告无效的情况下,直接宣布和立陶宛外交降级,成为代办关系。
在这之后,中立两国的外交几乎全盘遇冷。
其实这是立陶宛一开始就准备好的,这个国家自认为“不怕中国”。
原因就是他们的外贸进出口比例中,中国只占有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是和欧盟国家“自贸自足”。
当时立陶宛总理希莫尼特就扬言,他们绝对不会向中国低头,这件事不管发展到什么方向,立陶宛也会坚持“原则”。
不久后立陶宛发现商品对中国已经无法清关了,他们的货物遭到了中方的“排斥”。
不过这仅占不到5%的比例,立陶宛对此还是不在乎。
但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立陶宛经济开始出现麻烦,是因为他们发现中国企业似乎对其进行了“供应链制裁”。
简单说就是如果一个光学镜头来源于维尔纽斯,然后装上了德国的精密仪器,那么这个德国机器将不被中企考虑。
所有使用立陶宛原料零部件的设备,都被中方“排除在外”了。
所以为了向中国继续出口,欧盟国家就很果断地舍弃了立陶宛的零件,这就是连带整个供应链的“惩罚”。
此时立陶宛还不死心,准备煽动欧盟整体对华制裁,要求欧委会根据欧盟贸易“共进退”原则,中国对一国排斥等于对所有国家排斥。
对此欧盟的回应也很简单:谴责,但没有行动。
欧盟声称和立陶宛站在一起,但对于中企的行为,他们还是要求立陶宛去WTO起诉解决,只能对此表示遗憾。
这下立陶宛就真的被架在火上烤了,这个国家越来越尝到经济剥离的失败感,于是又有政客开始“回头”,想和中国握手言和了。
在这次寻求和中国“和解”之前,立陶宛实际上已经多次向中国示好,包括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前总理希莫尼特等人。
中方一直等立陶宛有所改变,但他们并未同意撤销台湾“代表处”。
今年10月27日,立陶宛刚胜选准备组阁的政客帕卢茨卡斯向中方承诺,他上台之后将会尽力修复两国关系,希望能和中国和好如初。
他表示实际上设立“代表处”就是个重大错误,立陶宛不明白中国想要什么,不确定两国未来关系如何,但这是值得期待的“愿望”。
之前外交部回应立陶宛相关问题时,多次强调希望他们“改变错误的做法”,中立才有谈判的可能性。
中国想要什么,立陶宛不可能不知道,无非是他们不想如此做罢了。
总体来看新政府组阁成功,还希望中国能“先迈出这一步”,对立陶宛做出改变,是非常不现实的。
这个国家不允许他们所谓的“尊严”受损,但却忘了他们才是最开始挑衅的一方。
帕卢茨卡斯希望中国“做出改变”恢复和立陶宛之间的关系,然后关于“代表处”话题可以再讨论,用四个字形容就是不切实际。
更何况去年欧盟峰会上,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还在上蹿下跳要求对中国脱钩制裁。
他们反反复复的嘴脸可见一斑,没有什么立场要求中国让步。
立陶宛闹了三年,他们向西方索取的利益仍然没有完全拿到,拜登政府也只对其提供了一笔援助资金,德国同意在立陶宛以轮值国的方式驻军。
现在特朗普上台之际,立陶宛敏锐意识到美国新领导人不可能再给他们更多好处了,于是又要求和中国关系和好如初。
这种前倨后恭的嘴脸确实是令人非常迷惑。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现在立陶宛高层还有大量的强硬派,要求对中国保持强硬。
总统瑙塞达的态度已经松动,但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仍然声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后悔”,声称这是为了“维护民主”做出的关键一步。
立陶宛反对党领导人斯克威尔内利斯提出,立陶宛和中国和解可以,但不可能为了讨好中国大陆“卑躬屈膝”,更不会牺牲和台湾的关系。
看看他们政府现在的觉悟,也不难理解立陶宛议会内部一片乌烟瘴气的原因。
想不撤销“代表处”又想和中国恢复正常外交,立陶宛是永远等不来这一天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