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影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批犯人被押赴刑场,随后齐齐跪下,等待刽子手的大刀落下。这种场景已经成为了古代行刑的标志性画面,但你是否曾思考过其中的缘由?为什么这些将死之人会如此顺从?他们难道不想挣扎一番,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抗争吗?

细想之下,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古人常言"男儿膝下有黄金",可见跪拜在当时是一种极其屈辱的礼节。那么,为何这些犯人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如此恭顺地跪下?是因为他们已经绝望,放弃了抵抗?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揭开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疑问的现象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犯人在面对死亡时,选择了如此顺从的姿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跪下行刑,作为一种特殊的刑罚执行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原始复仇,到后来的"五刑"制度,再到秦汉以后的"五刑"演变,跪姿行刑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刑方式。

在商周时期,"五刑"制度已经初具雏形。据《周礼》记载,当时的五刑包括墨、剕、宫、刖、大辟。其中,大辟即死刑,通常采用斩首的方式执行。然而,在这一时期,跪姿行刑并未成为普遍做法。

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了刑罚的严厉程度。秦始皇制定了著名的"连坐法",使得一人犯罪,全家受牵连。在这种背景下,跪姿行刑开始逐渐普及。据《史记》记载,秦朝时期,犯人在行刑前需要跪地认罪,这既是对皇权的臣服,也是对自身罪行的忏悔。

到了汉代,跪姿行刑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汉书》中多次提到"跪而斩之"的记载,说明这种行刑方式已经被广泛采用。例如,在著名的"巫蛊之祸"中,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就是以跪姿被斩首的。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跪姿行刑的普及,也反映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象征意义。

唐朝时期,刑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唐律疏议》详细规定了各种犯罪的处罚方式,其中对于死刑的执行也有明确说明。跪姿行刑在这一时期被正式纳入法律条文,成为死刑执行的标准程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著名的司法案例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记载了多起跪姿行刑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描述了一名犯人在行刑前不肯下跪,最后被强行按倒在地的情况。这说明即便到了宋代,仍有少数犯人试图反抗这种行刑方式,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跪姿行刑的既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