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9日,《突破:欧洲现代化的起源(1492-1848)》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新书发布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子夔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成城对新书内容进行介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特聘教授唐世平以现代化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包刚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魏英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耿曙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章奇5位专家分别对该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
叶成城副研究员从两个方面介绍新书。首先是写这本书起因和最初的想法,是源自对于中西方现代化发展差距问题的思考,而唐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使得该书的成书成为可能。接着在划分了三波半现代化之后,叶成城讲述了如何理解现代化以及如何去分析现代化等问题,该书采用外部冲击、强大的国家能力、内部是否存在强势的分利集团三个变量共同解释现代化进程。未来则可以从战争与国家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和第二波现代化东亚国家的发展等方向进一步拓展和延续这些现代化研究。
唐世平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唐老师介绍了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即其“现代化情节”以及与叶成城的缘分,并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地讨论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书”。唐老师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思考现代化,他认为学者应该更加系统地研究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尤其冷战之后西欧学界已经很少在思考并系统地研究现代化。而现代化并不是一个纯粹政治学和经济学的问题,需要打破壁垒采取多学科的视角去思考,尤其需要国际政治的视角,因为几乎所有的后来国家都在一个被他国深深影响和塑造的世界中去寻求现代化。未来的现代化研究需要打破西方学者的“辉格神话”,而是要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去思考现代化,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某些人创造或者为了某些人创造的,我们贡献的知识一定要对世界和中国都有意义。
唐世平教授介绍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我们需要用社会演化的视角去思考1500年之后的事情,应该使用国际竞争视角去分析一个国家努力的成功和失败。另外,应重新塑造“比较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必须改变“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放到“全球南方”,同时关注在动荡的时代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关于未来的实证方向,唐老师建议可以把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现代化加进来。最后,唐世平教授深情感谢了父母对其成长的支持,表达了对家庭影响的由衷感激。
在讨论环节,张雪魁研究员分享了对本书的阅读体会,高度评价了叶成城老师的学术气质,认为其兼具历史纵深感、全球视野和强烈的理论建构意识,同时该书的每篇研究都展现了清晰的因果机制建构。张老师认为本书的研究问题不仅重要且富有创新性,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该书通过分析国王、贵族和大众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同时张老师强调了本书提出的时空关系,特别是“三波半”现代化研究的普适性与特殊性,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思考欧洲现代化原型对其他国家的适用性带来重要的启发,有助于深化对现代化模式的理解。
包刚升教授对新书的正式发布表示热烈祝贺,并高度评价其为当前“中国学界在现代化研究领域的杰出社会科学著作之一。”他认为知识分子需要具有对对重大的基本问题的关怀,并特别赞赏了唐世平教授培养年轻学者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包刚升教授进一步讨论了具体的理论构建问题,认为该书基于因果机制的理论构建尝试在简洁、抽象、理论化和复杂、具体与特殊性实现一种平衡。包刚升教授表示,这本书所带来的另一个启发是,目前对于英国的特殊性也许应当得到更多的研究,同时从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来看,对国家能力概念的细化研究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魏英杰副教授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阐述了大众对现代化的向往,并计划将该书放到课程必读书目中去。魏老师进一步思考了外部冲击作为外生变量的内生性来源,即为何不同国家将科技进步转化为自身的发展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同时探讨了关于君主和统治者的作用,即君主或统治者是不是天然的现代化的推动者。他从认识论层面看到,现代化研究可以包含更多普通人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例如普通人和精英的现代化认知的差异。魏老师期待该书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外部效度,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实施现代化的借鉴意义,因为许多国家或许缺乏外部冲击的影响,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学习可能没有可以学习的对象并形成恶性循环。
耿曙研究员高度评价了这本书,认为其在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性突破。在当前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研究者需要以全新的思路展开工作,学会“睁眼看世界”,跳出单纯关注国内问题的局限,放眼全球视野。耿曙研究员认为,这本书的研究扎实深厚,也体现了与传统西方“辉格史观”的不同视角。他特别提出,研究中可以更加关注结构、制度和行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结构如何触发制度、制度如何塑造结构,进而影响行为的机制。他建议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制度这一核心环节,并深入思考其中的内在机制,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章奇副教授表示自身所开设的课程《现代化的历史路径》与该书有不少相契合的地方。本书大量的文献总结和案例的概述展示了作者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积累,该书有较大的理论建构雄心。章奇老师同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讨论和分析的内容,尤其是书中提出的理论与变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时间跨度延长时,内生与外生因素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转化,值得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分析。
唐世平老师和叶成城老师对四位老师的点评讨论表达了感谢,并针对性地回应了四位点评专家提出的问题。在自由讨论环境,两位老师也回答了现场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在开放活泼又不失严瑾的学术思想碰撞和讨论中,新书发布会最终圆满完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