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春晚,总有一种难言之隐溢于言表,那些原来经常出现在影视中的老艺术家们,如今也都渐渐地淡出了观众的视野。
让人记忆犹新的莫过于那位“光头”了。一句“有事您说话”总能在脑海中回荡。
没错,这句话就出自那位家喻户晓的笑星-郭冬临。他那独特的喜剧方式,配合上滑稽的演绎,让每个观众都能捧腹大笑,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当时春晚必不可少的看点之一。
自1993年的《市场速写》再到2016年的《是谁呢》,在这近20年的光阴中,他给我们带来了一部又一部的戏剧作品,全部奉献给了春晚舞台,他的样貌早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一代人的脑海里。
屏幕前的郭冬临,总是充满笑容的带给我们快乐,一路风光,取得了如此傲人的成就。殊不知,他的童年却有着催人泪下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郭冬临的故事里吧!
一、高开低走?为何一夜之间身败名裂。
郭冬临的家庭充满了文艺气息,父亲(郭昌仪)是山东快书演员,母亲(崔金霞)是徐州琴书演员。
1966年,郭冬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因为家中已有了两个孩子,所以父母喊他三子。也正因从小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下,郭冬临非常喜欢艺术表演。
原本,一家人虽然不算很富裕但是却异常的温暖的和幸福,但是因为一场变革,让这个幸福的家出现了问题,一下子家里的经济被切断,一家人的生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为了生计父亲不得不去做苦力赚钱。
面临家中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每天却只能吃两顿饭,吃的也只有黑面馒头和清汤寡水的米粥。看着家中这副凄惨的模样,没有干过重活的父亲选择了去罐头厂给人拉车、送货。
突然一天,辛苦一天的郭昌仪一身劳累的身躯走进了家里,二话没说从袖口拿出了一套砂糖,对于年少的三兄弟,无疑是无法抗拒的诱惑,三个人很快就一扫而空。郭昌仪看见这一幕心中不由生出一种酸楚,心想着明天再给孩子们带一些。
谁知,到第二天深夜,家中依旧未见到父亲的身影,于是心系父亲的郭冬临便跟母亲一起寻找父亲。
找到父亲后,却让他见到了这一生都无法忘记的场景。只见父亲在跟人讨论着什么,走近听到对方开口道:“偷我们的糖,明天别来这里干活了”。
郭冬临才明白过来,原来那天的糖是父亲“偷”来的。
回家的路途仿佛被阴霾所笼罩,看着父亲那沉重的背影,郭冬临和母亲早已泪流满面。
多年后,郭冬临凭借自身的辛勤付出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表演系,此后便开启了他的表演生涯。
1993年,郭冬临犹如上天的宠儿收到了春晚舞台的邀请。在这一年的春晚,他带着《市场速写》这个小品走进了观众的眼中,他出色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两年后,他同买红妹出演的《有事您说话》更是让观众捧腹大笑,至此郭冬临名声高涨,开启了他那长达二十余年的演艺生涯。
直到2017年,参加春晚的郭冬临将他的作品《取钱》展现到观众眼前。但却因小品中的骗子角色说的话是河南方言,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情究竟如何?我们一同往下看。
二、地域黑?是无心之举还是暗藏说法,一双大手牢牢的将他拖入万丈深渊。
节目一经播出,就引来了热议。更有一位来自河南的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他说,河南人不断被妖魔化,挖苦河南人的“段子”更是四下流传。
这种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让人不禁想问:河南人到底招谁惹谁了?并希望涉事电视台和小品编剧及演员能够向河南人诚恳道歉和赔偿。
网友表示:“骗子口音为什么是我们河南的口音,我们好委屈”等话题。
小品编剧魏新为此在微博发文道歉称:这一切都是误会!跟郭冬临老师没有关系的,这个所谓的“骗子”是他配的音,因为他自己本身是山东人,口音偏向河南,所以才产生了这么大的误会!并表示向大家道歉!
就连郭冬临也发文解释道:“本人从未说过地域黑的话题”
至此,评论区形成了两种讨论话题。一种是网友表示,为什么不用其他口音或者普通话,偏偏选用河南方言。另一部分网友表示,有些人就是一边骂着小品,一边却是脆弱的玻璃心,何谈戏剧艺术呢?
正如,赵本山出演的小品《卖拐》中,那位令人映像深刻的“大忽悠”,说的就是东北方言。但是,难道没有给我们带来欢乐嘛!
的确,小品无非是逗大家欢乐的。小品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侧面也反映出生活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像皇帝的新衣,自我欺骗,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或多或少有一些“另类”的人?精神领域的建设需要的是道德底蕴和自信!
对此 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看完记得关注(@史墨弦)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