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高调宣布成功试射了一款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导弹,这条消息一传出,全球都被其吸引了眼球。不过,不是因为其卓越的技术成果,而是因为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乌龙”——导弹竟然顶着发射盖飞走了。这画面,只能用“离奇”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军事实验中,各国多多少少都有些“翻车”经历,但印度这次倒真是刷新了下限。这款号称射程超过1500公里、极速可达9马赫的导弹,是由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牵头开发的,还配备了大尺寸边条翼和尾舵翼设计。看似风光无比的试射,却在导弹顶盖未脱落的那一刻,把观众带入了一场“现实版的乌龙喜剧”。这样的画面,要让国际军事界来品评,那就像印度电影中的情节一样“魔幻”而不失幽默。

当然,事件一出,印度官方迅速站出来为“成功”站台。总理莫迪与国防部长辛格轮番登台,这种“自家孩子”式的鼓励在印度民众中可能很有卖点。但真要说起来,这枚导弹不仅缺乏实战验证,就连基本的技术功能都还显得粗糙,距离其他国家已经成熟的高超音速武器差距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印媒的吹嘘,这枚导弹可以媲美或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高超音速导弹,比如中国的东风-17。然而,细看下来,印度的设计不过是一种借力“蛮力”的玩法,用火箭助推器硬上高超音速门槛,而非真正的技术突破。

我们知道,高超音速武器是现代军事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对其研制,不仅需要先进的发动机和材料科学技术支持,还需要强大的气动设计能力。以中国为例,东风系列不仅仅是通过速度取胜,其复杂的乘波体设计和灵活的弹道控制都是制胜法宝。而印度呢?在基础设施薄弱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岛进行如此高尖端的测试,光是供给物资运输都要靠摆渡船,那技术措施又能到何种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全球其他国家,譬如美国、俄罗斯,它们在高超音速领域不仅在技术上已经进入实战领域,甚至在战略威慑力上都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反观印度,有时更像是在为自己的雄心壮志鼓掌,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担忧。

而印度媒体这次把“高超音速导弹”当作顶级军事成就,不禁让人联想到他们曾经对烈火-5洲际导弹的过度宣传。把5000公里射程硬说成洲际水平,仿似一种“天王盖地虎”的豪情壮志。殊不知,这种偏离实况的夸赞往往是捡芝麻丢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军事领域拼的不是噱头,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实力。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掌握了包括红旗-19等在内的先进防空系统,具备拦截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而印度自娱自乐式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焦虑与不安。

未来,印度是否能在高超音速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呢?我对此持悲观态度。不是质疑印度的潜力,而是基于现实条件的分析:技术积累不够、基础设施落后、实践经验匮乏,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而且,这种靠发射盖起飞的试验更容易让人对其科研态度产生质疑。技术雄心固然可敬,但如果没有相应能力作为支撑,所谓的“历史性成就”可能显得过于轻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的这次试射即便不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也难掩掺杂其中的浮夸成分。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发,需要在扎实基础上持续积累,而非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宣告。或许印度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的技术攻坚,而不是急于在国际舞台上“晒肌肉”。否则,再多的“高超音速”修饰只是徒增噱头,而非实质力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