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嘟假嘟(真的假的)”“泰裤辣(太酷啦)”“芭比Q(完了完了)”“你个老6,我真服了”......如今,这些“网络梗”被校园里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从虚拟世界带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的流行语,尤其是一些毫无营养甚至是略显低俗的词语,时常脱口而出,有的还写进了作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
对于青少年不分场合的“玩梗”行为
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近期,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使用乱象,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那么面对多数“网络梗”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空洞等问题
长期放任会弱化汉语文化内涵
对青少年思想和语言表达
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
我们又该如何引导青少年呢?
家长学校平台都有责任
“网络梗和烂梗的泛滥,看似简捷直接地传达了某些思想情感,但实际上却让使用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表达的能力。受认知能力制约,青少年往往无法正确区分‘新出现的事’与‘新事物’。这就难免会发生把网络平台上新出现的一些本质落后的旧事物当作新事物来追捧的现象。”对于“网络梗”,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文教学部教师滕新贤认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滕新贤分析道,在“网络梗”影响下的许多青少年会直接选择简单化、娱乐化的词语来代替自己的表达,从而放弃了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放弃了独立表达权力。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习惯会越来越口语化、碎片化,并最终限制其思考复杂问题的能力。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何青少年喜欢使用“网络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俞莉娜认为,部分网络流行语满足了青少年归属、认同和个性表达等心理情绪的需要。此外,这种“玩梗”的方式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进行情绪释放。俞莉娜强调道,当过度依赖“网络梗”,用“网络梗”进入“情绪舒适区”,会很容易影响使用者的思维,导致思维低幼化。长久以往,可能会导致一些年轻人的心理功能弱化、情绪调节能力降低。
在网络时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
“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语的影响。因此,家长、老师和媒体平台,都应该秉持积极的态度,用恰当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认清某些网络流行语和烂梗的本质,使他们不屑再使用这类语言。”滕新贤分析道。
滕新贤建议,首先,家长要在孩子们面前做好表率,不使用没有营养的网络流行语,并积极引导孩子们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中外文学经典。同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缓解他们的叛逆心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进行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语言创意表达。其次,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方面措施,如诗文创作比赛、文学欣赏讲座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念,提高他们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此外,各网络平台也应做好信息审核,杜绝关于网络“烂梗”的推发,以减少流量推送,避免为其泛滥推波助澜。国家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各大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
要让“良币”驱逐“劣币”
“现在不少家长认为‘网络梗’就是‘烂梗’,这样的想法偏于主观,不能因为你听不懂,就认为这是‘烂梗’。”00后大学生小赵在采访中,结合她的计算机编程专业举例道,“'网络梗’好比是‘代码’,如果本身没有丝毫意义和营养,就会像错误代码‘跑不通’,自然而然被互联网抛弃。与其批判‘网络梗’,不如让青少年接触更多美妙的语言,用‘美丽代码’代替‘烂代码’,自动迭代。”
在初中老师祝老师看来,身为班主任,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规范用语尤为重要。“对青少年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要走近青少年,聆听青少年的心声。此时,‘网络梗’是很好的工具和方式。我在开班会的时候,有时会结合现在网络上的流行语热梗作为切入口,用‘网络梗’带动气氛,随后再找出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经典诗词,和同学们共同欣赏。比如‘YYDS’如果用古文诠释,可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展现汉语的魅力,这个时候也是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那些对学生会造成歧义的流行语,应该和青少年说清楚道理,严格禁止使用。”
在互联网上,认为应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对冲“网络梗”的观点并不在少数。如果孩子们的词库中只能找到“泰裤辣”,那又该如何领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那份豪迈与超脱?这句诗摘自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不仅彰显了诗人的自信与傲骨,更蕴含了对自由与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悟。“泰裤辣”或许能带来一时欢笑,却缺乏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如同快餐,快速消费,快速遗忘。而“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句,则如陈年佳酿,愈品愈有味,让人在回味中体悟文化的韵味与人生的哲理。我们不应让“网络梗”成为情感表达的唯一,更不可让其取代传统文化在心中的位置。应学会欣赏并传承那些经典文化元素,让其在生活中熠熠生辉,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增添更多色彩与深度。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悟“仰天大笑出门去”那份跨越时空的豪迈与自由。
“玩梗”也该分场合
每个时代都拥有其独特的互联网流行语,它们如同时代的烙印,深刻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色。“像我们那个时候,大家常说‘886’‘踩踩,记得回踩’,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从事创意行业的85后刘女士感慨道,“网络梗”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化或变体,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风貌,同时也透露出青少年的个性与自我意识。
谈及当下的“网络梗”,如“尊嘟假嘟”“泰酷辣”,刘女士展现出了开放的态度。“对于那些不包含不健康内容的流行语,我们不妨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去接纳。青少年的思想和表达是多元且活跃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而不是过多地设限。如果一味制止,反而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选择沉默或是以‘玩抽象’的方式来反抗。”
在对待“网络梗”的问题上,持中立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青少年使用“网络梗”应当视场合而定。在正式、严肃的场合,确实应当避免使用这些带有强烈时代色彩的语言。但在朋友间的日常交流中,则不必过于苛求。
05后的高中生小丞同学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说互联网流行语,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真的很有趣,能够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丝乐趣。另一方面,这些流行语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共同小暗号’,让我们感觉更加亲近。当然,我们也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不过,小丞也坦言,有时候因习惯成自然,偶尔也会在不经意间将流行语带入到与父母的对话中,引来一阵尴尬的笑声。
“如何看待青少年不分场合的‘玩梗’”
在互联网上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不同角色的网友
有着不同的看法
学生
@绿码小青蛙:我以前不懂网络梗,就觉得自己跟同龄人有代沟。没办法,不懂的话就跟同龄人没话题,没法玩了。
@Happiness.:2021年做课堂展示的时候给大家分享了“文字失语症”,就是说在网络热梗裹挟下人们逐渐失去把词连成句的逻辑能力。作为一个学生,我觉得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度吧,不要失去自己的思考。
家长
@天天向上:问娃为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因为善。我也很无奈,但其实我们小时候也有很多黑话啊,说着说着就不用了,毕竟潮流在变。语文课上用好规范文字语言,下课打打闹闹说点开心的也好。
@momo:我家小朋友小时候经常说这种梗,但是感觉孩子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从网上看来的这些内容,希望合群,尝试通过可能的共同语言和我交流。那这个时候我会先问她是从哪里看到的,再告诉她讲这些话适当的场合。孩子自己也会慢慢意识到玩梗要适度,现在已经基本不主动提及了,除非有小朋友说她才会说。
@不二:孩子,我知道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流行的梗,你觉得很有趣,时不时就会说出来。但是,有些网络烂梗其实并不合适。它们可能缺乏内涵,甚至有些粗俗。你现在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语言是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 我希望你能多去接触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经典的诗词,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表达方式。你的话语可以充满温暖,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善良和美好。记住,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名片。
老师
@小鲸同学、:非常讨厌学生滥用网络梗!学生上课不认真,说他几句,他就说“那咋了”。再说几句,就说“666”。要是还说他,他就说“我真栓Q”。
@小福猫:中性感情色彩或者褒义感情色彩的网络流行用语口头表达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写进作文确实让语文老师头疼,没有文笔的文章,没有几个人愿意认真“拜读”吧,让老师怎么去纠正通篇网络梗的文章?
网友
@发条:粉丝、给力等热词现在不也都常用了吗?一批批的热梗层出不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好词好句会吸收进来,无意义的垃圾话自会消亡。
@神经蛙:语言最终还是为人所用。想想我们小时候不也一样用梗吗?只是现在互联网加快了传播速度。老词在新时代下有新的解释,我觉得可以接受,毕竟也是语言的更新换代,与时俱进。历代都是如此,不断有新词创造出来,老词变得有新意。
@迪.:过度纠正不好,完全纵容也不对。先理解好华夏辞藻瑰丽,打好底,再玩时尚潮梗,娱乐自己。前面是为了树风骨,后面是时代下的自娱逗趣。
你认为“玩梗”的边界在哪里?
对于网络热梗走进现实生活,你怎么看?
期待你来交流~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
部分来源:半月谈
制图:garfield
责任编辑:霸天萌
校审:林桂人
终审:神小丢
点亮点赞、在看
来聊聊你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