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及注释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
- 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 :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 断雁:失群孤雁。
- 僧庐:僧寺,僧舍。
-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 无情:无动于衷。
- 一:听凭。
创作背景
1267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其中《虞美人·听雨》便是这一时期创作中的代表作。
赏析
《虞美人·听雨》是蒋捷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不同人生阶段听雨的描写,展现了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和情感变迁。
结构分析词分为上下两片,每片四句。上片回忆少年和壮年的听雨情景,下片则描写晚年的听雨心境。整首词以“听雨”为线索,通过时空的跳跃,串联起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立意分析词人通过“听雨”这一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体验。少年时的欢乐、壮年的漂泊和晚年的孤独,构成了词人一生的情感轨迹。尤其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更是道出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典故分析
- 歌楼:古代的娱乐场所,象征着青春的欢乐和无忧无虑。
- 断雁:失群的孤雁,象征着词人在壮年时的孤独和漂泊。
- 僧庐:僧寺,象征着晚年时的孤独和寂静。
佳句点评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一句通过“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青春欢乐的氛围,传达出词人少年时的无忧无虑。
-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一句通过“客舟”、“江阔云低”、“断雁”等意象,描绘出词人壮年时的孤独和漂泊,充满了悲凉的色彩。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一句通过“僧庐”和“鬓已星星”等意象,表现出词人晚年的孤独和衰老,充满了沧桑感。
-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一句总结了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1
作者简介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强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热门跟贴